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机制创新探索:以常州科教城为例

发布时间:2010-12-11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机制创新探索:以常州科教城为例

    【专家】宦娟 展云 王洪元 王赟

    【核心观点】产学研合作 模式 机制

    【来源】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日期】2010年第10期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我国产学研合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全国各地都在强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高校院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意识也在逐步增强,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宣传多、推进少。尽管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相继出台实施了一些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办法,但是由于考核机制和动力机制的原因,部分地方和高校院所的重视还仅仅停留在口头或者政策层面上,没有真正下大力气实施推进。

    对接多、成果少。各地开展的院地、校地洽谈会数量很多,但是签约的成果数量却并不理想,有些洽谈会会前调研少、针对性不强,有的甚至出现企业、教授、研究人员“被参加”的现象。

    单位热、个人冷。活动主办方、高校院所热情很高,但是个体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部分个人缺乏成果转化动力。

    签约易、合作难。很多项目从洽谈到签约合作双方都很高兴,但是在后期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分歧和矛盾,有的甚至中途夭折、诉诸法庭。

    项目好、成长差。一些新兴产业项目技术含量高、专利多、研发实力强,但是缺乏管理团队、资金支持,经过长时间的培育也不能发展壮大。

    以上5个方面涉及产学研各方利益主体,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探索和破解。只有在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才能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创新

    常州作为苏南经济板块的主要城市之一,当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生力军。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举科技创新大旗,举全市之力建设常州科教城,探索出了一条“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

    2.1引资源

    常州民营中小企业众多、技术需求迫切,但本土科教资源稀缺。2006年开始,在市主要领导的亲自率领下,常州的党政企业家代表团拿出当年兴办乡镇企业的“四千四万精神”(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坚持“走出去”,开展“科技长征”,遍访全国20多个城市的60多家中科院研究所、著名高校和央企研究院所,进行产学研对接;连续5年“请进来”,成功举办“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等重大活动,邀请国内外130余家大学、大院、大所的科技人员到常州进行产学研合作。

    2.2聚人才

    2007年开始,常州市将眼光瞄准海外,启动实施了“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市区两级政府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引进领军型海归创新创业人才。3年来,共引进海归创新人才1000余名,领军型海归创业团队200多个,为全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一批新技术和新项目。2010年起,常州市又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同时实施了科教城“金凤凰计划”和“千百菁英”计划,大力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已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7600余人,其中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的人才超过2000人。

    2.3筑平台

    为了集聚更多的科教资源在常州积淀下来,常州市在2002年建设大学城的基础上,2006年初又投资60亿元,加快建设常州科教城创新园区,集中打造一个产学研合作的大平台。目前,入驻园区的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已超过300家,成为各类人才创业的大舞台、各类资源集聚的大超市。中科院13个研究所在常州科教城建立了分中心、成立了6个研究所,16所著名高校在常州科教城建立了研发和孵化基地。以此为依托,常州科教城建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常州科教城的建设,各类创新与创业资源要素在这里交融,继而将创新能力释放到整个常州,科教城成为常州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

    2.4优环境

    为了打造一流的软、硬环境,建成花园式园区,常州科教城专门设立了创新服务中心、税务服务中心、工商服务中心,引进了各类创投、专利、物流、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50余家,建立了海归创业助理、海归创业导师、海归挂钩领导联系人等帮扶创业体系,为入驻机构提供贴心式、保姆式的专业服务。新的理念、新的移民、多元文化交汇在一起,让常州科教城充满了活力与创造力。

    2.5立主体

    常州科教城始终围绕企业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科研院所“3个1/3经费制度”,即1/3经费由常州科教城支持,1/3经费为向上争取纵向经费,剩余1/3经费必须向企业争取横向合作经费。科教城每年组织园区入驻机构与企业对接活动1 00余次,支撑常州五大产业做大做强,辐射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八大专题产业园,引领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园区科研院所孵化高科技企业,每年举办投融资对接和路演20余次,迅速壮大创新主体。

    3.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创新

    常州科教城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把政府搭建的大平台,变成创新创业的大舞台,让创新资源在常州有前途、有利益,有创新的动力,有创业的激情,有事业的回报。一是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后方科研院所关注的重点是知识创新,是“把钱变成知识”;常州科教城关注的重点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是“把知识变成钱”。研发的方向、人才的选聘、政府的扶持,都与市场和经济效益挂钩,把经济规律和研发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创新与创业的结合。鼓励研发机构孵化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或入股企业。通过创业驱动,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一批创新人才成功转型为新一代的科技企业家。三是科技与资本的结合。鼓励常亚邦化工、九洲地产等一批从事传统产业和房地产的企业投资高科技项目;园区设立了专项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进了6家投融资机构。目前,在科教城进行项目投资的民营和社会资本已超过15亿元。与此同时,常州科教城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中的人才机制。一是柔性引才机制,即引才注重“A角”与“B角”结合。“A角”是非全时来常州工作,“B角”则全时在常州工作。有些高端人才,大部分时间留在中科院、高校或者海外,科教城看中的是这些人才后方团队的资源。但如果没有得力的“B角”来具体负责,就会事倍功半。科教城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引才,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为我所用、合作共赢”的柔性引才机制,按照“A、B角”的模式,既引进某个领域的领军人才,又保证有人在现场负责落实。二是利益机制,即引才注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在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过程中,科教城把合作的重心下移,落实到技术带头人和团队身上,成立个人、团队控股的研究所或公司,从而激发他们的动力和积极性。对于放大产业化的公司,科教城则主张反哺后方院所,通过公司给后方院所赠送股份或设立基金的方式回馈母体,充分调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

    总之,科教资源贫乏的地区,要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经科教联动是战略,产学研结合是手段,校所企共赢是目标,优化环境是先决条件,机制创新是永续保障。常州科教城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创新为推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资、介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引领产业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我国高校院所服务地方经济,地方政府和企业招才引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对于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提供者:李玲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