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S联盟简介
1、产业背景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也称“3S”技术,即由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和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三大技术构成,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被国际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三大技术领域,小到车载导航仪,大到航空航天数据收集,都离不开它。目前,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IT技术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进入市民日常生活,被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能源环境、城市发展、交通运输、国防安全和位置服务等领域。
空间信息产业是一个迅猛发展及蕴涵巨大潜力的产业。据统计,在国外,其产业增长率可以达到15%,国内可以到20%,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目前,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在中国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有专家曾预测,未来5年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长达5000亿元以上。
2、基地建设
武汉素有“测绘之都”美誉,是国内唯一在GPS、GIS、RS及其集成等方面同时具有科研、教学、人才和产业化综合优势的地区。
2006年12月,为了抓住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武汉大学科技园“武汉市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被列为武汉市“106科技创新行动工程”首批6个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之一。
为了推动我国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国际合作,2008年7月13-15日成功召开首届武汉国际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dustrialization of Geoinformatics,简称“IFIG”)。IFIG由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武汉市科技局和武汉大学共同承办。来自全球的业内专家充分交流了最新成果,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创造全面合作契机,深入探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高效产业化之路。
2008年9月,由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大学联合申报,湖北省政府向国家科技部上报申请在武汉建设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12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落户武大科技园。这也是目前该领域惟一的“国字号”产业化基地。
3、联盟成立
为了加快整合、聚集独具湖北特色的3S软件产业群,2009年3月18日,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测绘行业协会以及武汉地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共同发起,正式成立“武汉·中国光谷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3S”联盟)。3S联盟是中国第一个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是全国空间信息领域唯一的联盟。联盟成立后的首要工作将是制定共享数据的标准、建设空间信息测试平台、建立相关产品标准和推行产品认证制度等。
3S联盟是依托位于“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地区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而成立的非营利性机构。它整合了国内地球空间信息领域的优势资源,目前已有30多家联盟理事单位和近50家成员单位。联盟的主管部门为武汉市科技局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盟体计划每年召开一次联盟大会,由秘书长召集。在联盟大会闭会期间,遇有重大或紧急情况,经理会或半数以上成员提议,可召开联盟大会临时会议。理事会是联盟大会的执行机构,对联盟大会负责。理事会下设秘书处,秘书处设在武汉武大科技园有限公司。
二、3S联盟发展的经验总结
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之所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
(一)从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东湖高新开发区是我国乃至世界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拥有以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宁津生、陈俊勇等7位院士、以及多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武汉地区拥有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以及全国唯一的1个国家实验室-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筹)、全国唯一的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和10多个相关学院,每年产生大量科研成果。目前,在汉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就有100多项。
表1 武汉地区在地球空间信息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机构
研究基地性质 | 名称 | 依托单位 |
国家实验室 | 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筹) | 武汉大学、中科院测地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 武汉大学 |
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 |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武汉大学 中科院测地所 |
国家多媒体软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武汉大学 |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卫星导航 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武汉大学、火箭股份 |
省部级 重点实验室 |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武汉大学 |
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 武汉大学 | |
湖北省雷达与无线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 | 武汉大学 | |
湖北省多媒体通信 重点实验室 | 武汉大学 | |
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部级重点实验室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湖北省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 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测地所 | |
国土资源部工程地球物理 开放实验室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 武汉大学、四川测绘局 | |
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 重点实验室 | 武汉大学 | |
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地理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地球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国家测绘局工程研究中心 | 武汉大学 | |
湖北省光谱仪器工程技术中心 | 武汉大学 | |
国家科学观测研究站 | 武汉大地遥感 国家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 |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地测量 国家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 | 中科院测地所 | |
武汉引力与固体潮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 |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已经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但是,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深切地认识到,作为空间信息的国家级基地、作为致力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基地,仅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发挥武汉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开发能力强、产业化起点高的优势,以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学科优势为依托,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相关从事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企业为主体,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企业,实现官、产、学、研、资的高效结合,建立完整的产业联盟,形成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重要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地球空间信息技术重要的产业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2008年已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10亿元,利税达5000万元。预计至2013年,联盟将通过标准、技术和产品创新,建成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二)培育个性化的企业,完善产业链条
目前,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已经聚集了海克斯康、微软威克胜、天宝耐特、瑞士徕卡、德瑞光学、立得空间、武大吉奥、武大卓越、航天量子、航天远景、华正空间、中地数码、适普软件、光庭导航、三峡勘测院、精伦电子、蓝星科技、科岛信息、瑞得信息、长江空间等拥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测绘航空摄影、地籍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工程测量和地图编制等资质的国际国内知名3S企业,完全具备全球数据获取、加工、处理以及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其产品涉及到数据产品、软件产品、硬件产品、集成系统、运营服务系统等多个环节,覆盖了整个空间信息产业产品链,已经初步形成较完善产、学、研“一条龙”的完整产业体系。
在航空遥感数据获取、加工和服务外包方面,目前主要有武汉大学、武大吉奥、华正空间、适普软件、中测盛图、航天量子、航天远景、中地数码、光庭导航等。
在智能导航技术与产业方面,主要包括武大吉奥、立得空间、武大卓越、光庭导航、蓝星电脑,拟引进北京四维图新、中卫星通等。
在地理信息软件及应用方面,则有武大吉奥、立得空间、中地数码、适普软件等。
在移动资产管理与位置服务方面,主要由武大卓越、武汉泰通、奥发科技、武大吉奥等完成。
作为国家测绘局信息服务平台而言,则主要有武汉大学、武大吉奥、中地数码集团,拟引进北京超图、上海数慧、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等。
在3S集成产品与应用领域,目前有武大卓越、立得空间等。
至于测绘仪器与相关设备的生产,则由海克斯康、海瑞光学;拟引进中海达、南方测绘等完成。
(三)从联系、联合到联动,循序渐进
3S联盟旨在充分利用武汉地区在地球空间信息方面的技术、人才与科研实力等优势,联合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组织或机构,以企业发展的需求和联盟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3S联盟成立后,经历“联系、联合和联动”的三个阶段,通过整合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领域上的资源,加强产、学、研的有效衔接,把基地建成全球空间信息产业领域的“人才之源”、“技术之巅”、“产业之谷”,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空间信息产业园”。
由于3S联盟成立的时间比较短,还处于联系阶段,目前正在推进的工作包括(1)实现联盟体内“三统一”。即采用统一宣传、统一品牌,统一策划展示。如在“武汉·中国光谷”设立了联盟体成果的集中展区,并取得了集聚的宣传效应。(2)推进联盟体的合作,该联盟正在积极推进成员联合申报项目和开拓市场工作。(3)扩大联盟成员的范围。联盟正在努力推进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加入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
(四)走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结合的多赢之路
随着3S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3S技术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将严重阻碍这个产业的发展:(1)3S技术研究和数据获取各自为政,互相封锁;(2)3S产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3)3S行业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引导;(4)部分3S产业技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5)争取政府支持的力度很有限。鉴于中国3S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前期以及该产业存在的以上问题,建立一个由积极推动3S产业发展,参与3S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推广、服务的实体自愿组成的产业联盟是很有必要的。
全国唯一的地球空间信息领域产业化基地能够落户武汉,是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审时度势,积极努力创造的结果。然而,以高效配置、综合集成科技资源为目标,以高新技术转化为产业主流技术为主线,是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3S联盟立足于战略合作、长期合作,着力于“突破瓶颈、循序渐进”,努力以关键项目的高效运作、产业化的积极成果,激发并保护联盟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促进“高技术与产业化”的整体合力。通过3S联盟的推进,以期达到如下多赢效果:促进联盟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协调其他社会资源,提升联盟成员的群体竞争力;发挥产业自律的职能,协助政府对3S产业的发展实行监督和管理;参与3S产业中国标准制定;加强3S产业企业或产品的宣传与推广,提高3S产业企业或产品的社会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