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滨:构筑新型产学研联盟 实现从支撑到引领的跨越
【专家】宁滨
【核心观点】构筑新型产学研联盟 实现从支撑到引领的跨越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日期】2010年第2期
作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实现途径,产学研联盟一直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和支持。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任务、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金融危机背景下行业振兴和发展的新形势,更是对构筑新型产学研联盟发出了时代的呼唤。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联盟中,应更加注重从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大学既有的人才资源、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的优势,与行业建立起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联系与合作机制,支持和服务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支撑行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同时,瞄准行业未来发展需求,聚焦学科前沿,实现从支撑到引领的跨越,从而在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学科特色型大学有着与行业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密切互动的传统,具有经过历史沉淀与积累的行业学科实力、长期从事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实力以及代代相传的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等独特优势,为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快速发展做出了历史和现实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新型产学研联盟,是学科特色型大学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利于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而且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和追踪行业科学技术的前沿,掌握和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高效率地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更是学科特色型大学夯实、提升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推动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体会,学科特色型大学在构建新型产学研联盟中,应突出三个主要抓手:
一、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为行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学科特色型大学支撑行业振兴和发展,第一要义就是为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当前,重大科学问题、工程问题的出现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作为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这些问题更为突出,不仅要培养少数的拔尖创新人才,更多地还要培养各类工程型创新人才;学生不仅要系统了解和掌握综合的前沿知识,同时还要有创造性思维,具备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从事行业一般性科技及管理工作,还应具备创新的潜质、成为行业领军的潜质。借助新型产学研联盟这一平台,校企双方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工程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使大学教育直接对接国家和行业发展战略,培养出洞悉企业和市场规律、可直接进入企业创新主战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
此外,一方面学科特色型大学聚集了大量熟悉行业特征、掌握行业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还可以向行业企业聚集,还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为行业企业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行业和企业也聚集了大量业界的著名专家、研究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学科特色型大学可以积极吸引和聘请他们到学校讲学、兼职,将最新的行业科技前沿知识、关键技术问题和实践经验带进课堂,创造更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和环境,在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科特色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均紧紧依托于长期历史积淀的行业学科实力和优势,这也是综合性大学无法比拟的。学科特色型大学不但要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还应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使三者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北京交通大学在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过程中,在构建新型产学研联盟过程中,曾出现过重科研轻教学的偏颇,经过反思深刻认识到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职能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功能都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开展,为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学校重新树立和突出了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全校上下强化了“本科生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是强校之源”的理念,正确把握、全面统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当前,中国正处于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时期,可以说世界轨道交通最大的市场和需求都在中国。党中央拉动内需的战略重点之一就是加大铁路建设的投入,将以攻克世界铁路五大关键前沿技术为契机,加大高速、重载、安全和信息化等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力度,进一步打造中国品牌。而建设好这些“百年工程”所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就是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实践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学科特色型大学为行业培养大批优秀和拔尖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来支撑当前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和未来的安全、高效运营,进而实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为此,作为在轨道交通领域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按照“突出信息学科优势、保持现代交通特色”的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示范作用,通过各级各类铁路特色学历教育为轨道交通行业输送了大批拔尖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加强铁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建立“詹天佑班”、“茅以升班”,恢复机车车辆、运输管理、铁道工程等5个铁路特色专业,创新面向客运专线的“3/1”订单式培养模式,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长春轨道客车公司等上百家企业以及部分铁路建立了长期实训实习合作关系,形成了35个稳定的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毕业生到铁路就业始终保持在24%左右,铁路主专业毕业生到交通行业就业平均占51%;建成37个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百余名铁路系统和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被学校聘为兼职教授、研究生企业导师,300余名研究生被派往培养基地进行科研工作;加大工程硕士培养力度,在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郑州铁路局等行业和董事单位开展学历教育,2008年招生近1.3万人;举办铁路大提速客运专线通信信号、运输调度、动车组、牵引供电等多种培训班,培养了大批铁路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以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推进科技与人才资源的互相开放与共享
科技创新平台是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的基础,是汇聚学术队伍、打造创新团队的载体,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也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龙头地位。与行业单位整合双方创新资源,联合构筑各级各类高水平科研平台,并相互开放和共享平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的拳头,既是学科特色型大学服务于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价值所在,又是实现产学研深入发展的又一重要抓手。共建平台不仅能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大学既有的人才资源、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的优势,激发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而且能避免低水平重复,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道路。
但是,由于对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缺乏实际建设经验等原因,北京交通大学和许多高校一样,在创新平台的建设上曾经历过困惑,因为缺乏大平台的支撑,汇聚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为此,学校及时明确了重视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提升创新能力中的核心作用,把与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建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作为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龙头,采取多种途径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在技术研究、科技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全力支持和服务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合作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加强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国家重大工程专项,整合科技队伍、科技资源,联合建立高水平创新平台。近3年来,学校新增11个省部级以上平台,有6个是与铁路等行业单位共建或依托行业单位合作构建的。其中,联合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铁道科学研究院共同申报建设的“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围绕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需要,开展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并参与建立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技术标准和系统安全认证体系,对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和大规模建设的高速铁路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形成生产力。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服务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学校依托与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单位开展的大量科研合作,建成了“轨道车辆安全检测与运用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轨道车辆领域的科技创新基地、技术咨询和成果转化平台、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孵化器。开发的铁路运输安全重要装备一“微机联锁系统”产业化以来,很快在全铁路推广,年产值约4亿元,学校成为国内外四个生产“微机联锁系统”单位之一,为确保铁路行车安全和提高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自主研制出国内第一台IPv6路由器,2000年转给企业产业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多所高校和军队,并已通过国际IPv6 Ready认证。高档数控机床、动车组、铁路通信信号等科研成果在形成产业化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学校将继续给予重视和大力支持。
合作建设行业研发中心和基地,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提升资源共享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铁道科学研究院等董事单位共建的铁路基础数据平台同时得到铁道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正在向科技部申报国家级数据平台,这一平台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为抗震救灾数据支持中心提供了大量灾区铁路的基础数据。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投入110万元,与学校共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关研究成果已在青藏线、武汉长江隧道、北京地铁等多个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与铁道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的“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大同机车厂共建的“轨道机车车辆检测与运用技术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也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在共建平台的新型产学研联盟中,我们体会到,高校和企业应明确定位,整合资源,各就其位,优势互补,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与企业争利,不争当合作的主体,甘当配角,在研究和开发上更重视研究,在平台和装备上更重视平台建设。
三、以瞄准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为重点,立足长远引领行业技术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中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方面仍受制于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知名品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高水平学科特色型高校在支撑行业技术创新、培养所需人才的同时,作为大学还应有自己独特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这就是站在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多年行业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学科、平台和人才优势,紧紧抓住行业基础性、公益性和共性、关键性、前沿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科技创新。也就是说,学科特色型大学一方面要坚守象牙塔,另一方面又要走出象牙塔,要在战略方面超前于企业,通过为行业解决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技术问题,将学校的科技创新推进到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瞄准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占领学科前沿,从支撑行业技术创新逐步过渡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和进步。同时,抓住进入相关工程应用前沿领域的契机,注重从企业的共性关键技术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并以此作为加强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最终落脚点,从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着“短平快”项目多,缺少长远的战略性合作,缺乏持续发展、重大影响的科研课题等现象,学科特色型大学应调整科研方向,注重从行业的全局出发,以学科优势与特色为基础,把以“短平快”项目为主的单项合作提升到以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为重点的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为行业各类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只有产生原创性或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科特色型大学才能真正地实现“有特色、入主流”,具有不可替代性。
学校于2000年由铁道部划归教育部管理后,在办学定位和学科方向上也曾有过争议,最后经过反复研讨,上下形成共识,即学科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根据地,没有了这个根据地,学校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最终确立了突出信息、管理学科优势和交通特色,以优势和特色取胜,实现学校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把科技服务的重点聚焦在信息学科领域、现代物流和交通领域的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并不断加大研究力度、深化研究层次、拓宽研究领域。以铁路交通为例,2000年以来学校直接承担的铁路行业研究课题占全校科研中比重超过50%,参与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占其项目总数的1/5,在高校中排名第一。2007、2008两年学校共有包括特等奖在内的35项成果获铁道部科技重大成果奖,2008年达到占获奖总数1/5的历史新高。积极参与青藏、大秦、京津、京沪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专项,在高速铁路、铁路6次大提速、重载运输、信息化、高原铁路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努力通过自主创新在中国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C)、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3、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高速列车结构载荷谱、下一代移动通信等行业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突破。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承担相关项目近40项,其中“青藏铁路运营综合监控中心系统”形成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监控、统一调度指挥中心系统,并破解了冻土带风火山隧道施工等青藏铁路世界“三大难题”,所参与的相关成果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研发出国内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已在北京亦庄线作为示范工程开始实施;主持的“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信号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波技术研究所研制的25km波分复用光缆预警系统在国庆阅兵村安全防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安全预警和防护作用。
提供者:吴绍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