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专家】何昕晖
【核心观点】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来源】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
【日期】2010-01-04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北京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确立了四个战略目标,1、培养一批领军人物。2、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核心科研成果。3、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企业。4、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国际研发中心。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通过产学研合作来促进区域创新势在必行。然而,经过多年的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众多问题,比如,产学研合作的促进机制,政府的公共服务,行业协会提供产业服务,市场驱动等各方面还存在着众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进展。为了能够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特别就产学研合作机制体制问题展开讨论。
一、背景及问题分析
中关村拥有20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39所高等院校和60几家科研机构。在这里,聚集了全国最顶尖的科研人才,科研设备和科研成果。同时也聚集了全国领先的产业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成果。在中关村有着良好产学研合作的基础,经过20多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众多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比如第一代中关村创业企业,联想、四通、方正、紫光、同方等高新技术企业都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果。第二代中关村创业企业新浪、搜狐、摆渡、中星微、汉王、金山、华旗等高新技术企业,是在互联网模式下新一代创业者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结果。丰硕的合作成果表明,中关村具有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土壤。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到世界500强,没有一项科研成果能够引领全世界,影响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关村企业的科研实力和产业化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世界经济格局在瞬息万变,摆在中关村企业和科研机构面前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能够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的机会,通过产学研合作产生影响世界的核心科研成果。进而通过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这是摆在中关村企业面前的新的课题,更是中关村这一区域协同创新的挑战。
中关村之所以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核心科研成果和进入世界500强的自主创新企业,除了时间因素以外,更重要可能是机制体制的问题,由于我们国家是从计划经济中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依然沿袭了很多市场经济的机制和体制,这是机制体制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的合作。比如,大学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归学校所有,导致了大学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缺乏研究,缺乏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动力,这使众多国家花重金研发的科研成果在专家评审后就束之高阁,没有形成产业化,更没有形成生产力。其次,产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沟通机制缺乏,也影响了产学研合作。大学和科研院所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通过课题向国家申请经费等方面,而企业则更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将产品打造的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将产品有效的推向客户,占领市场份额,获得市场利益。这两者出发点和追求目标有着巨大差异,导致了产学研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找到合作的切合点。
二、产学研合作战略目标
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着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将国家由一个大国转变为一个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由大国变为强国必然依靠着一项核心的科研成果,能够改变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科研成果,比如,英国的蒸汽机,促使英国从一个工业大国变成一个日不落帝国。美国芯片的发明促使美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成为了称霸世界的超级大国。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积极政策引导,促使中国已经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已经演变为对世界具有足够影响力的大国。然而,从产业角度分析,我们依然处于世界产业的低端,中国制造能够改善中国人的生活,但是不能改变中国人的命运,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够促使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这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七大中明确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原因。产学研合作将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重要的途径。因此,产学研合作的战略目标将是紧密围绕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通过机制体制改革,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研发能力,产品化能力,产业化能力和市场能力。
由政府协调动态发布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目录和科研成果目录,发布高新技术的需求目录和产品目录,供产学研各方实现资源对接。建立产学研资源信息库,详细描述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和企业的产业资源,通过广泛的资源互助,实现产学研合作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应发布产业细分企业目录,每个产业按照大中小规模细分企业类型,政府通过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规范行业协会做好数据统计和细分产业目录的编制工作。
三、产学研合作生命周期
产学研合作生命周期分为概念期、创意期、研究期、初试期、中试期、产品化期、产业化期等7个阶段。
概念期是根据市场需求或者科研人员的技术能力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而产生的创新概念。多数创新概念来源于大学和科研院所,因为他们的接触面广,知识结构全面,思维活跃,能够触类旁通,但是由于他们缺乏产业经验,往往容易产生一些幼稚的不切实际的虚幻的创新概念。如果能够在概念期将产学研有效结合,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能够深入到产业进行实地调研,听取产业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将能够充分提高创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创意期是在确定创新概念之后,结合现有的技术条件,人才水平,设备能力等客观因素对产学研合作的科研项目进行综合设计的过程。这一时期应该更多发挥企业的作用,因为企业距离市场近,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用户的需求。然而在现行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往往是科研机构在创意期忽视了与产业的对接,因而研发出来的科研成果缺乏实用性,难以被市场所接受。
研究期是通盘考虑市场需求和科研能力,从未来产品化和产业化角度出发,研究产品的技术实现,工艺设计,批量生产,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等各方面的问题。最终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论证科研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研究往往是科研机构的长项,但是常常因为科研机构在这一时期忽视了与产业的合作,导致研究成果看起来很完美,但缺乏执行力,这也正是众多科研成果经过专家评审之后就束之高阁的原因。
初试期是将研究成果变为样品样机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手段,初试期可以在科研机构或者企业环境下实现,初试之后的样品样机功能和性能决定了科研项目的成功与否。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有大量项目没有经历初试阶段,或者在初试阶段中因为工艺、装备等加工能力无法实现,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转化。
中试期是将样品样机小批量生产的过程,通过批量生产进一步检验科研成果的成熟性和产品的稳定性,这是任何一个产品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中试往往在企业实现,而在中试期间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产品设计与批量生产之间的矛盾。
产品化期是将科研成果转变为普通用户可以使用产品的过程,包括产品功能的检测,产品性能的测试,产品包装的设计,用户手册的编写等内容。从调查来看,中关村不乏先进的技术,但是大多数都在产品化阶段出现了问题,缺乏对产品的测试,简单的包装和让用户无法理解的使用手册,严重制约了产品的使用和推广。
产业化期是围绕着一项核心技术,开展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链。往往一项技术能够引导一个核心的产业链的形成,比如,电脑芯片这一核心技术就引发了软件、硬件、网络、通讯等一个超常的产业链。产业化期关键任务是形成有效配套,通过社会化分工,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产业链上的竞争,而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在我们国家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要更加突出产业化的作用。
四、驱动产学研合作的机制
影响和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关键问题是机制问题,尤其在科研机构,从计划经济沿袭过来的陈旧的管理机制,很难调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具体体现在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问题上,大多数科研机构科研成果都归机构所有,科研人员只能享有使用权,因此所有的科研人员都以完成科研成果为最终目标,并不考虑产品的市场化产品化的过程,更不考虑产业化的过程。因此,建立驱动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是实质性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就是鼓励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共同享有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以股权激励、技术参股等方式让核心科研人员能够享受到科研成果的收益。
五、产学研合作的科学评价机制
建立结果导向产学研科学评价机制,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有效保障,对企业而言,最关心的是产品的市场化能力和盈利能力,将产品盈利能力与科研成果的价值挂钩,进行综合评价,让科研人员在研究阶段就充分重视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和盈利能力,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双方的目标达成一致,都是围绕着未来产品的盈利能力来考核自己的工作成果。这样将能够大大提高产学研各方的工作效率。
总之,产学研合作无论对于中关村、北京市还是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是最有效的途径,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市场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关村发挥区域优势,通过机制体制改革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紧密围绕着产学研合作的生命周期,全面推动区域协同创新,这不仅是推动中关村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更是落实国务院对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指示精神,相信通过产学研的全面合作,中关村的区域创新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提供者:吴绍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