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与特点
【专家】
【核心观点】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特点
【日期】2009-6-15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经济区域,他们都是由国务院直接审核批准兴办的,国家从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在体制、权力、法制等方面作出了特别的规定,在重大项目的审批建设方面作出了重点安排。他们的优势:
吸收外商投资最集中的经济区域
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
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占有相当比重的区域
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
基础设施先进、支撑体系健全的区域
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开放度高的区域
具有优越的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法律环境的区域
有良好体制优势的区域
自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开放城市举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建设,现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从沿海地区扩展到内地,遍布中国的主要工业城市,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其特点是中国吸收国内外投资最为集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市场最具活力,投资环境最完备,运行体制最新,经济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
吸收外商投资最集中的经济区域
我们这里介绍的5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开发面积约为400~500多平方公里,大约是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十万分之四至五,累计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15%左右,一些城市外商直接投资的30-40%都集中在开发区。许多国际著名的大企业纷纷来开发区投资。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余家世界著名的、实力雄厚的国际大公司、大财团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办了400多个工业项目,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摩托罗拉、宝洁、辉瑞制药、施乐、强生、施贵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日本的三菱、松下、东芝、日立、佳能、三洋,英国的格兰索、联合利华,德国的拜耳、赫斯特、大众,法国的埃尔夫、道达尔、雪铁龙,瑞士的ABB、雀巢,芬兰的诺基亚,瑞典的爱立信,加拿大的北方电讯、森口集团,意大利的不凡帝,韩国的大宇、三星、现代,荷兰的飞利浦、阿克苏,泰国的正大等公司。
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以其经济技术突飞猛进,快速增长的实践为依据得出的公认结论。
十几年来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长期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增幅,有的开发区(如北京),近几年以三位数增长。
以2002年为例,全国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GDP3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工业增加值2200亿元,占GDP比重达71%,同比增长28.3%;工业总产值7900亿元,增长25.5%;税收500亿元,增长23.1%;外贸总额536亿美元,增长36%,其中出口275亿美元,增长33.8%;引进外商投资合同金额150亿美元,增长3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7亿美元,增长23.4%。开发区主要指标增幅一般高于全国的10~20个百分点。
其中,中西部16个开发区的增速尤为明显,各项指标的增幅除出口额外,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开发区10~20个百分点。尤以实际利用外资、合同外资额、工业总产值的增幅最多,分别比东部开发区高出75、46和24个百分点。不论是东部或是中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有的城市新增经济的一半是由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的。其作用不可低估,已普遍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刮目相看。
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占有相当比重的区域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开发区内的外商资企业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规模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多,拥有一大批外商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不少项目外资达到3000万美元,有的甚至上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值占相当大比重,有的开发区已达50%以上。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和高级化,形成了自己的支柱产业。目前已拥有一大批有实力的电子、信息、计算机、汽车及配件、生物工程、制药及医疗器械、精细化工、精密制造、家用电器、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高档日用品、食品深加工等行业,有的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开发区内的各类高技术园区、创业园迅速崛起,有的开发区已是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区域,有的已与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成一体,他们大都建立了科技项目“孵化器”、“创业中心”,有的还建立了科技发展风险基金等,以扶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发展。
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区域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位于沿海、沿江及内陆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有较强的经济集散和辐射能力,有江海水运、航空运输优势和陆路高速交通便利,电讯可直通世界各地,当地能源、水源得到保障,人力资源丰富,文化素质较高,不少城市具有较大的科技资源。不少开发区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开发的用地。这些都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现在开发区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经济实力,拥有的固定资产达千亿元,形成的工业产值能力数千亿元,出口能力数百亿美元,高科技产业发展能力日增。各开发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有部分开发区规划再用七年左右的时间,达到相当于再造一个母城原有经济规模。
基础设施先进、支撑体系健全的区域
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预计用于这方面的投资额接近1000亿元,创建了一个比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接近国际水平的软硬投资环境。“一站式”服务体系已普遍建立,一批开发区已通过ISO14000认证,成为国家的区域性环境保护示范区,开发区的法制框架已基本构成,各项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已日趋完备。
进入21世纪,开发区在原来要求“七通一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立“新九通一平”的新理念。所谓“九通”为: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一平”是”建立21世纪中国经济新平台”。不少开发区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联通了国际互联网,建设宽带局域网络,开始实施电子政务。大力发展金融和现代物流,加强第三产业,优化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已成为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开发区已经和正在创造一个更高水平的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硬、软环境。
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开放度高的区域
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诞生,就是突破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独树一帜,在市场运作的环境之下成长壮大。相对而言,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接近世贸组织的规则,这是面对“入世”挑战最大的一个优势。开发区在国家大力放权和宏观指导、调控之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外商投资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经济运行方式,保证企业有自主经营的充分权利,因而受到企业普遍好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发区为应对对外开放的新要求,纷纷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机制、认真转变管委会的政府职能、简化了审批程序、减少了行政性收费,有的已成为“零行政收费区”,加强了中介组织的作用,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与交流,提高了政府机构的服务功能,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运行更加接近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开发区已成为中国对外开发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具有优越的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法律环境的区域
按照全国人大通过的“税法”规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有一定期限的免税、减税期限。
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予提所得税”、“关税”等的优惠政策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详细内容请查阅本网站“各类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政策汇总简表”。
各开发区所在地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一般都通过了<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随着全国性对外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法律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在“入世”之后,一些省人大已对《条例》作了修改,使之更符合WTO的规定要求。
有良好体制优势的区域
开发区的实践表明了其经济管理体制有以下一些特点:
1、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国务院审批,国家充分授权,开发区由当地政府主管,经有关省人大制定相应管理条例,承担着国家要求的任务,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创新、示范、辐射作用,这是其他一般区域无法取代的;
2、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政府的经济管理权,在审批外商投资项目方面,享有省一级的权限,这是一般经济区域难以相比的;
3、开发区设立精简的机构,一个部门可以对上级十几个口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行政开支,而这在一般地区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
4、管委会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以“项目为生命线”,不为一般事务所干扰,从领导到一般干部“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一切工作都服从于发展经济的要求,这在政府及社会事务繁杂的行政小区是很难实行的;
5、开发区更新土地利用观念,率先试行土地有偿使用,取得明显效果,管委会一般都采取以自有财政税收间接补偿土地开发高成本的办法,如没有雄厚的财力基础,在一般区域是较难运作的;
6、开发区一开始就注重加强服务功能,早期,广州开发区首开“外商投资一条街”的先河,以后各地各种“一站式”服务措施逐渐出台,目前许多开发区都在建立网络招商,推行电子政务,力争将“仿真国际投资环境”提升到国际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开发区在人事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等一整套新措施在开发区已广泛推行。在开发区人们的就业和择业观已普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种由体制变化而引发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给开发区带来了持续发展的无限潜力;
8、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实行区域性整体监控、评价、达标的管理,已有一部分开发区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标准,成为区域环境保护示范区,这在那些管理分散的地区做起来有相当难度;
9、开发区为应对入世,积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将使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能更快地达到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
提供者:李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