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提升企业技术转移和吸收的效率

发布时间:2009-12-09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提升企业技术转移和吸收的效率

    【专 家】张慧玲

    【核心观点】提升企业技术转移和吸收的效率

    【来 源】科技日报

    【日 期】2009-12-08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除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之外,迫切需要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技术转移的滞后与效率缺乏在与横向发达国家比较中可以看出,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排名,我国企业获得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的机会与能力,在所评国家中相对靠后。其实,技术转移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力”的获得,即技术转移的接受方能独立掌握转移的技术并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但真正转化成有竞争力的市场产品的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成果中包含的独创性知识不多。我国科研人员市场意识欠缺,致使科研成果只能在实验室开花,而难以结果在生产一线;科研成果应用性较差,仅有科学上的可行性,缺少开发上的可行性和效益上的可行性;科技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各自为政,延缓了科技成果转化频率。同时,我国科技人才资源竞争力低下,位列世界第35位,合格工程师位列第57位。如此现状大大制约了技术转化能力。因此,我国自主创新的真正软肋在于技术转移的滞后与效率低下,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的技术难以被企业接收,而广大中小企业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外源式技术获取是中国技术提升的一个途径,但是技术知识不可能无成本地流向中国。技术的选择、资本品引进、改进产品设计及获取相关的技能等都需要学习和投资。同时,技术的不易转移性和技术知识的默示性预示着我们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知识学习,我国以产品或其他形式引进的技术本身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企业的技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并不能导致技术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也未必能自动引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在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能力的现状下,对选择、吸收、利用和改进技术所必须的技能和知识的开发进行投资是必要的和紧迫的。

    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战略目标可以分为改造及技术支持、新产品开发,以及知识搜寻和探索三个方面。以“知识搜寻和探索”为主要目标的机构,会更加偏重于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以“改造与技术支持”为目标的机构,则主要从事适应性研发活动。这种现实决定了跨国公司与我国的知识交流受制于其研发战略。在国外技术扩散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具有相关的吸收能力,并积极地构建自身技术能力,而过度竞争可能会扼杀产业发展和技术能力的积累。企业不能一味追求获取更多的技术蓝图,而应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只有积极的技术学习和创新,才是竞争力和生产率增长的关键。

    高层次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要素。高等教育要根据创新系统内资源结构的配置,调整科技创新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对创新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进入产业创新体系,掌握、使用和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使科技活动的知识产出和技术产出适应产业创新的要求,迅速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军作用、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保障。还要充分认识人的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把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相结合,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及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首席科技帅才。通过大量高端人才的培育,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对技术转移的学习吸收效率。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当国家间的竞争日益趋向知识竞争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也就愈来愈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影响创新的速度,而且影响创新的方向,对于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至关重要。

    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推手,不仅保护了一国的自主创新,也保护了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我们要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消除或缓解创新者在创新成果的维护和转让方面所遇到的困难。确定技术的权利归属和权利维护方式,通过技术转让合同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适应“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趋势,提高专利申请审批效率,逐步构建创新技术标准体系。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国内企业组成技术标准联盟,进行自主技术标准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从而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技术转移过程是技术本体、技术供体和技术受体三维变量相互制约、协调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技术本体给定的条件下,能否实现技术转移,主要取决于技术供体的意愿,而技术转移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技术受体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素质。

    提供者:吴绍棠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