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与“产学研链条”关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09-08-19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与“产学研链条”关系的构建

    【专家】祝俊、陈龙、彭智勇、朱漪云

    【核心观点】产学研链条合作的新概念;产学研链条合作体制创新、资源整合以及共赢机制

    【来源】;《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28(12)

    【日期】2009-8-5

    1.产学研链条合作的相关背景及其延伸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模式———“产学研链条”合作,在我国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学研”一词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就其字面意义: “产”指的是企业界, “学”指的是高等学校, “研”指的则是研究机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还是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它的内涵早就突破了人们对它字面意义的理解,目前正在向着“官、产、学、研、中、金”体系链方面延伸。目前的产学研链条合作是以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为基本主体与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辅助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某种联盟或群落进行合作研发,不断进行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转移、知识价值再现的复杂过程,创造某种未知的需求和价值,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壮大、经济发展等功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是合作的主体,政府、中介、金融机构是必不可少的辅助主体。实践表明,产学研链条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是使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创造价值的基本途径,是培养科技人才、使教育与科技结合的最佳渠道,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和谐社会,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

    2.我国的产学研链条合作管理体制的本质特征

    我国的产学研链条合作的管理体制,从当初的引进、探索到今天的基本成熟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其作为建立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和市场需求牵引条件下的产学研链条合作管理体制与国外西方国家的产学研链条合作管理机制有着某些独特的和共同的本质特征。

    2.1时代需求性。我国面临人均资源缺乏、人力资源丰富的矛盾,要想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达到和谐的理想社会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产学研链条合作。

    2.2 独立自主性。产学研链条合作主体在选择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及合作组织管理模式上,均有各自的独立自主性。相关主体在法律或相关协议的规范下,依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产学研链条合作组织一经成立,也依法或依约定具有相对独立自主的管理权利。

    2.3 人人平等性。产学研链条合作管理体制要体现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性。在成果分享、利益分配上应充分体现各方资源投入和风险投资的因素,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要求,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

    2.4 体制合法性。管理体制作为规范制度和组织机构的结合体,必须满足于社会的一般规范,符合当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如产学研链条运行模式就应符合法律所规定的章程和基本规定。

    2.5 对等互惠性。在管理体制的架构中,各参与方应本着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参与产学研链条合作组织的运作。

    2.6 共同参与性。在管理机构、科研、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经营政策等各方面,合作各方均应积极共同参与。在管理体制的架构上,应为各方积极参与提供制度上的安排和组织上的渠道,并作为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来看待。

    2.7 资源互补性。管理体制的设置上应尽可能注重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弥补各方的不足,谋求合作的高效益,共同发展,使合作向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发展。

    2.8 遵循规律性。合作管理体制应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科研和生产工作的规律、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2.9 机遇可行性。中国面临两大机遇:一是国际产业向中国的长三角转移的机遇,国际制造业继续把中国作为转移的首选之地。其次,重化工业的国际产业资本正加速向中国集聚,新一轮双方合作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二是中国目前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实现必须依靠产学研链条合作,必须整合和调动国内现有所有资源,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3.实施产学研链条战略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在以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城市为试点的产学研链条活动模式中发现一些问题。

    3.1 社会和高校内部对高校在合作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缺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但产学研链条合作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第三职能尚未真正在大学的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来。

    3.2 产学研链条合作中,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乏是产学研链条联合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问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金不足,缺乏中试基地,企业缺乏科技成果与开发资金,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所以拓宽产学研链条项目的资金来源是产学研链条合作发展过程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3.3 信用问题始终困扰产学研链条合作主体。产学研链条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市场交易行为,是有风险的探索未知的行为。讲究信用是产学研链条各方形成良性互动的基础。缺少信用不仅会增加产学研链条合作中的交易成本,使各方的利益遭受损失,还会使社会总福利减少。

    3.4 中介机构存在服务水平差、发展不平衡、管理错位中介机构可以分为:(1)企业模式;(2)政府模式;(3)高校模式。目前,我国企业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无法适应产学研链条合作创新的需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一些地方的政府科技中介机构在数量和发展规模上已有相当水平,但也有一些地方发展相对滞后,和当地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严重脱节。高校模式中介机构主要是高校的科研部门,该部门的一个主要职能是宣传和转化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受到资金以及相关法规的限制,相关科技成果没有及时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尽快的转化。总之,由于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信息流通不畅,政府改革不到位,对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和支持存在错位,缺乏促进和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从而引发市场秩序不规范。眼下国际科技中介机构逐渐向多元化、功能整体化的趋势发展。而目前由于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大多功能单一,机构不健全,提供信息不及时或者不够准确,导致中介方的地位和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另外,金融机构对产学研链条合作认识不足。产学研链条合作创新是一个风险非常高的科技与经济活动,而一般的金融机构都是尽量避免风险,故产学研链条合作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3.5 相关政府法规没有及时配套,没有给予合作主体以想要政策优惠。有些地方的政府仅仅把“产学研链条”合作仅仅看作是开一场技术交流会,他们所注重的是在交流会期间所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多少,合作的意向项目是多少,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他们在开交流会之前做秀式的向企业征求技术需求,然后发放给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然而高校和科研机构根据需求和企业联系时,却发现这些需求大部分是政府指派行为,而企业根本无相关技术改进之意。这种活动严重的偏离了政府在产学研链条中所担任的角色。

    3.6 缺乏相关的风险保障机制。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出来,最后产业化必须经过小试、中试放大。在此过程中必须有相关的试验资金进行运作。可是学校作为技术投资方没有转化资金,而企业却无法判断该技术在投放到产业化以后能够带来多少利润,故不敢冒然投资。由于缺乏相关风险保障机制,导致成果无法及时转化,无法尽快实现附加值高的先进生产力,学校的后续科研无法进入资金的良性循环,进而企业无法得到占领市场所必须的科研竞争力。

    4.探讨产学研链条所遇瓶颈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为了使产学研链条合作各方在创新中实现“双赢”的结果,进一步推动我国产学研链条合作向纵深化方向发展,经过调研我觉得以下办法和措施值得探讨和研究。作为处于首要调控位置的政府要带领合作主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现实可行的努力。

    4.1 国家要强化产学研链条合作的规范化建设,出台有利于实施产学研链条合作的政策法规、相关的奖惩制度,推动产学研链条合作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讲,首先应在产学研链条合作上对人员流动、生活待遇、职称评定、设备使用等方面出台鼓励性政策规定。其次,要尽快制定已经公布的产学研链条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监督与协调机制等。再次,时机成熟时要在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税收信贷、合作纠纷等方面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专门法规及实施细则。最后,应建立产学研链条合作的高层管理机构,加快科技体改革,强化“官、产、学、研、中、金”产学研链条结合机制。

    4.2 国家要启动技术预测计划,建立风险评估中心,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和通用新技术进行合作。技术预测是从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全方位角度来综合考虑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科技合作发展战略。

    4.3 政府要建立相关的保障体系。任何经营行为都有一定的风险性,怎样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或出现风险后怎样保障合作主体能够抵御风险,减少损失,力图东山再起。例如:可以由政府部门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以及成果转化基金,这样既可以解决学校和科研部门科研费用,又可以将实验室成果进行小试、便于成果推广。在企业接受成果转化后,科研机构和学校可以按比例交相关的风险基金。同时企业在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后,将向政府缴纳相关成果转化风险基金,这样可以使产学研链条合作进入良性循环。江苏省苏州市的成果转化风险基金模式取得很大成效值得推广。

    4.4 政府要建立和健全产学研链条合作机制。机制是客观存在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内运作的方式,它是各事物主体间协调方式、动作规则等关系的总和。产学研链条合作活动的主要机制包括: ( 1)结合机制。产学研链条结合机制是指教学、科研、生产三方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教育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的制度。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动力机制。产学研链条动力机制是合作主体的结合动力,其根源于结合领域内的总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其表现在高质量的产品和高质量的人才通过科学技术这个中介,将各方的利益捆在一起,并通过优势互补而达到共同发展的需要。(3)管理机制。产学研链条管理机制是指加强联合管理工作的各种制度。在它的作用下,形成了产学研链条联合体内外各种稳定的关系。管理机制又可以细分为a、调节机制。调节机制是指根据产学研链条联合的结合过程应遵循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基本规律进行的自我调节和管理调节。这种调节是以实现国家的宏观导向意图和企业的激励目标为目的,使产学研链条合作顺利进行的宏观与微观调控手段,借以解决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在各方获益的前提下,互相沟通,缩小矛盾,维护联合的大局。b、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产学研链条合作过程中实行的奖勤罚懒、优胜劣汰、鼓励发展的制度。在产学研链条联合体中,建立健全技术、生产、营销、人事、劳动、财务诸方面的合同管理、结算管理、单证管理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在人员、分配、管理职位等方面建立一系列考核、评估、监督和约束的保障制度,做到考核准确,评估合理,形成监督有效和约束有力的管理格局,真正实现有为才有位。对投身产学研链条合作创新的科技人员和生产人员,由政府提供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险服务,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产学研链条联合的现实情况,在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税收信贷、职称评定等方面,结合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以调节合作各方的利益关系,调动他们参与产学研链条联合的积极性。c、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为了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相关机构达到良好的联合,通过法律、法规、制度、合同、协议、考核、评估等办法来约束各方的合作行为,提高合作的自觉性,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

    4.5 企业和科研院校要找准定位,尽力克服与解决产学研链条合作中各自存在的问题。企业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要有战略眼光,要大力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勇于分担与科研院校合作的风险;紧密扑捉市场行情,了解市场需求的最新、实用的产品信息,敢于冒风险,主动与有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的科研院所合作,促使创新产品尽快投入市场,抢占先机。作为科研院校,不仅要从事高端理论研究,更应积极研究开发有市场价值的实用产品,为市场经济建设直接提供产品与智力支持;要与有远见的企业合作,力争把实验室的产品,通过不断进行市场适应性试验,尽快推向市场,达到产学研链条的互利互赢。

    4.6 加强和健全中介机构的建设。举措具体如下: (1)大幅度加大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扶持和培育一批大型骨干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发展当前急需的资产评估、投资服务等中介机构;(2)以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为突破口,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3)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以科技信息机构、成果管理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制定科技资源的共享制度;(4)抓紧制定促进和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各类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政府与科技中介机构的相互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良好发展环境;(5)指导建立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科技中介中的积极作用,指导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制度,并积极探索依托行业协会开展信誉评价和监督工作,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重点,采用科学、实用的方法和程序,对科技中介机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7 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我国产学研链条合作创新困难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缺口大。目前迫切要求能建立一套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最主要的应做到以下两点: (1)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积极促动政府对风险投资予以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是影响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2)金融机构可以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科技发展证券,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重大高科技项目募集资金。当然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我们认为还应千方百计提高风险投资者投资的信心和风险投资的收益,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可充足筹集,如完善科技项目评估系统,提升合作项目可信度,使合作者能预见到预期的可增效益等。

    4.8 探索把产学研链条合作引向深入的创新模型,充分发挥产学研链条合作中高层次科技人才作用。首先,探索共建便利合作的研究开发机构,如企业将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在科研院校,或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等,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链条合作深入发展。其次,针对我国企业高层次人才不多,可以考虑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地的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政府科技厅(局)、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博士后流动站。以博士后流动站为平台,作为产学研链条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持久稳定发挥科学院、高校的科技资源作用,同时以工作站为孵化器,将有关科技成果源源不断的介绍推广到当地企业,更好的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5.产学研链条合作主体的收益

    企业在产学研链条结合中的社会收益主要体现在:(1)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为企业产品提供了较强的竞争力。(2)减少了企业开发产品的周期,为企业赢得了市场时间和空间,增加了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3)为企业节约培养人才的费用,同时还可以培训本企业的人才。(4)可以和技术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共同分担创业风险。

    高校在产学研链条结合中的社会收益主要体现在: (1)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2)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引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具备创造性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可增强学校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3)高校学到了企业高效的办事作风和面向市场、讲求实效的处事原则,不断强化学风、教风和作风建设;(4)通过产学研链条结合摸索出新的办学模式,并为企业、科研院所的生产发展和科学研究服务,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逐步增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科研课题与成果的市场意识,改变那种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重闭门造车轻市场的科研惯性,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和提高;(5)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推动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运行机制,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益低下,优势和潜力不能发挥。所以,引进竞争机制,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科研机构在产学研链条结合中的社会收益主要体现在:可以减少科技成果的前期资金投入,同时通过科技中介机构让研究成果早日产业化,便于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中介机构在产学研链条结合中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通过在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中架接桥梁,不但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生产,而且可以为国家、企业节约产业化成本、降低风险投资,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国家的成果转化率,增强了科技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金融机构在产学研链条结合中的社会收益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经过风险评估机构评估出有投资前途的高新技术投资,虽然承担一定的风险,但可以获得大的收益,达到资本追求最大化利益的目标。即引导消费者认识产品;消费者从认识到接受产品,更需要产品的“定格”,即靠产品的质量与不断创新来维系老顾客并吸引新顾客。但有的企业决策者受媒体环境的影响,将产品销售的认知注意力集中在广告宣传上,当产品销售借助广告获得初步成功后,成功的喜悦推升决策者对广告宣传“魔力”的崇拜程度,并将其作用继续放大,不惜巨资打广告,而忽略对产品质量的进一步创新与提升。如遇替代产品出现或消费者出现消费疲劳时,因产品本身竞争力的原因,轻则销售额下滑,重则导致破产。秦池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灿烂的明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利用广告营销获得初步成功后,企业决策者更是对广告的作用推崇备致,撤巨资获得中央电视台一年的标王,夺标后的第二年,销售额就从上年的不足亿元到当年的915亿元,此盛况至今仍为秦池人津津乐道。此单一因素放大的认知偏差也埋下了后来秦池破产的隐患,由于该企业决策者舍得花大钱打广告,却舍不得做产品研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当秦池酒是收购小企业酒经过简单的勾兑包装、品质不高的情况被媒体披载后,几乎一夜间秦池酒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6.结语

    德鲁克认为,对发展战略已不是“是否需要”重视,而是“如何重视”及“重视程度”的问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战略谋划,而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建立在正确的认知上。我们认为,德鲁克的“如何重视”就是要求决策者在战略认知上应做到客观科学,同时又要体现果敢与个性,将“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的认知有机结合起来。认知有偏差是客观实在,正确性只是相对的。一个战略制定得完善与否取决于决策者的认知水平,认知的相对正确性一方面受外部环境与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即使我们不考虑外部因素,也会受决策者的各种心理因素而产生各异的认知偏差阈限影响。介于战略决策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就有必要要求决策者在作出决策前尽可能全面地综合、分析、考量各种因素,减少认知偏差,以低成本实现组织目标。本文上述从理论和实际现象两方面对决策认知偏差的分析与探讨,是想提醒决策者们应高度注意认知偏差的消极作用,在具体的决策认知中既不要先入为主,过分自信而致外界环境不顾;同时又不要让环境牵着鼻子走。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认知结构,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实践意义。(李燕萍提供)

    提供者: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