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中日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09-06-07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中日经济发展

    【专家】王建华

    【核心观点】加强产学研合作,应对金融危机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

    【日期】2009年01期

    一、区域经济合作势必成为中日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中国开展了良好的经贸关系。日本政府的援助、日本企业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进入21 世纪,中日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并已形成了良性循环。日本曾连续11 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30 多年来,中日两国进行了全方位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双边贸易、直接投资和政府间资金合作等已经构成了中日经济合作的主要支柱,这些都足以说明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于2008 年5 月访问日本,他在会晤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时谈到,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只能走和平、友好、合作的道路,这一点双方应达成共识,共同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并进一步提出了扩大能源、环保、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希望推动亚洲振兴,促进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预示了中日经济合作发展的良好前景。2008 年11 月22 日胡锦涛主席在利马会见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时又强调,中日关系发展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中方愿意同日方一道努力,共同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并倡导两国积极参与推进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改革,在金融危机面前为维护亚洲和世界金融稳定及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共同应对经济风险

    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渡难关。

    中国30 年的改革开放实行了与欧美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国内金融业国际化水平不高,经济发展主要以实体经济为主,因此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具有较强抵抗力。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不可避免要受到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是出口。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经济放缓带来的外需减弱会减少中国出口。受国外企业倒闭的影响,处于产业链下端的中国制造企业也随之陷入困境。

    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商讨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中国更加需要保障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9 月27 日在出席2008 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时指出,在应对经济危机的问题上,“中国能做的也就是保持住中国强有力的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态势,不出现大的起落,这就是对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要保证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除了要防止金融危机在国内的扩散,继续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之外,中国必须汲取此次危机的教训,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温家宝总理在2008 年10 月24 日至25 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又明确指出,“要始终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相协调,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而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创新和引领作用。专家也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建立资本与科技相结合的机制,从加工型经济转到创新型经济。

    2008 年11 月5 日中国国务院出台了旨在稳定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十条”。 其中既有短期措施,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等;又有长线发展,如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还包括一系列关注民生的内容,如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2008年12 月8日我国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主题是“保增长,保发展”。 指出2009年仍要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并实行结构性减税。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脚步放缓加大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但对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说是重要机遇。这是因为:

    第一,通过多年发展,中国的国内研发力量已实现了飞跃,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3500 万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第二,在全球危机中,国外将会有一些高端科技人才面临失业的困境,中国可以通过提供优厚的报酬吸引他们到中国工作;

    第三,在以往,发达国家往往对中国急需的一些核心技术实行严密封锁,而在这场全球危机中,中国可能借机打开缺口,收购一些经营窘迫而又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中小企业。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应对金融危机

    1.产学研合作对中日经济发展的作用

    长期以来,日本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往往侧重于科技的经济功能,注重科技成果向最终经济效能的转化。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运用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进行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70 年代后期,日本政府的科技战略向“自主研究和创造型”战略转变,即以“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发展独创性的科学技术,从而占据高新技术的制高点。新世纪以来,日本的高新技术已经进入世界高新技术领域的最前列,成为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日本官产学界的奠基人之一、日本众议员、前财政大臣尾身幸次先生曾担任过科技政策大臣。谈到日本的科技创新,他提到创新“种子”概念,日本促进科研机构、学校和公共机构的结合,政府、私企及金融机构的结合,产学研和政府的结合,为的是促进有希望的创新“种子”发展成对人类社会有利的产品和服务。日本积极的官产学结合政策、《科技进步法》和《2 5 号创新计划》等法律法规都为科技创新种子的发现、保护、培育、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产学研结合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006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政府作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一重要决策也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符合新时期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合作在中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处于不可动摇的牢固地位,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国家火炬计划2007 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态势:

    国家高新区共54 家;区内企业总数达48472 家;从业人员650.2 万人;营业总收入达54925.2 亿元;工业总产值44376.9 亿元;园区生产总值17574.5 亿元。

    国家大学科技园共62 家;园内在孵企业6574 家;已毕业企业1958 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12.9 万人;在孵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295.1 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共614 家;孵化基金总额4 8 亿元;孵化企业总收入2621 亿元;在孵企业44750 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93.3 万人。

    火炬计划项目立项1850 项;工业总产值3392.2 亿元;专利授权4013项。高新技术企业共56047 家;营业总收入104770.5 亿元;工业总产值95911.5 亿元;从业人员1452.5万人。

    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69个;营业总收入22893.4 亿元;工业总产值21925 亿元;从业人员763.3万人。

    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3 4个;软件企业17031 家;软件从业人员90.2 万人;基地总收入5194.4 亿元;软件收入3479.5 亿元。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共1425 家;总资产116.4 亿元;从业人员18993人。全国技术市场:全国技术合同成交220868 项;成交总金额2226 亿元。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与经济的竞争,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及其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相互联合而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正逐渐成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有望继续推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产学研合作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的看法是,应积极摸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包括三方面:产业和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创新、金融创新。

    (1)产业和技术创新

    关注一些具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如生命健康、环保、新能源、再生能源等产业,引导和加速研究与开发,完善产业结构,带动行业内需和增长;或者培植和专注一些共性技术,实现某些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提升转换。如节能减排方面,我国已建立了半导体照明、光伏产业等产学研联盟,这将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组织模式创新

    应积极应对企业的呼吁,倡导各级政府参与和扶持,加强企业与政府、科技、教育、金融部门的合作,加强企业间和行业间的合作,尤其要剖析和剔除阻隔产学研合作的种种藩篱,积极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合作,推动企业和行业从孤岛到联军,从散兵游勇到集团作战。最大程度地整合各方的互利资源,实现1+1〉2 的集成效应、产业联盟效应、产学研联盟效应和国际联盟效应。

    (3)金融创新

    抓住我国政府新近出台的扶持宏观经济十大政策的有利时机,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同时汲取国外经验和教训,尽可能规避金融风险。加强企业快速提升的同时增强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规避新一轮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将力争与日本官产学一道,共同致力于产学研合作事业的发展。加强国际间沟通与交流,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共谋发展,共同推动中日两国经济技术的进步,并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战役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东亚地区的经济繁荣乃至世界经济复苏的历史进程中能有所作为。

    提供者: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