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是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
【专家】王建华
【核心观点】产学研结合是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
【日期】2009年02期
【作者】王建华
一、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源泉。从整体上说,经过30 年改革开放,我国企业的体制越来越适应市场,企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技术不断进步,竞争能力大大提高,但也有一些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生产经营粗放,技术落后,产品水平低,不仅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而且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这些矛盾和问题暴露得尤为明显。
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激发企业的活力,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企业和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在危机爆发以后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相继出台。中央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都为企业应对挑战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了这些良好环境作保障还不够,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促进调整结构,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宣布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5 项措施中,3项关乎民生,两项关乎产业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突破口。冲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企业要不失时机转危机为机遇。有效激发企业的能动性是加快自主创新的关键,要利用好当前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大对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要大力加强技术改造,支持工业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品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只有加快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加快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使企业有效克服危机冲击,保持长期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二、产学研结合能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进行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推进产学研结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可见,产学研结合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处于不可动摇的牢固地位,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年以前,一些国家和组织就已经适时提出了创新战略,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产学研计划、美国的先进技术计划、英国的法拉力合作伙伴计划等,我国也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创新体系的重要突破口。在各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过程中,产学研结合的地位和作用一定会更加凸显,并逐渐在各国经济和企业振兴发展的历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加强产学研结合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要发挥好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创新资源的集聚,使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向企业集聚,并通过企业得到转化,把科研教育、生产部门在功能和资源上的优势进行系统集成。因此,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产学研结合才能得以充分提升。
产学研结合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目标。这必然要求我国的经济增长要更加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缩短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周期,从而大大提高创新能力,推动高科技产业的进步,促进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企业想要寻求在危机中生存的生机,就一定要下大力气搞创新,争强自主研发创造的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产学研结合则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身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三、企业应练好内功,积极应对经济风险
一直以来,部分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建设,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往往在技术发展层面上受制于人,一旦发生经济冲击,这样的企业很难凭借自身的能力从危机中突围,保持稳定的增长。这种经济高度依赖外部、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企业必然在这场危机中陷入经营困境而无法自拔。事实证明企业只有练好内功,也就是夯实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基础,结合适当的政策环境,才能够在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战役中夺取胜利。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过去企业主要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单体合作的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建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步伐的加快,为企业解决某个技术难题的单一合作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集成效应,建立产学研联盟就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尤其是引导企业迈向新兴产业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从而进一步带动企业、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跨行业、跨地域的战略联盟是发展新兴产业和实现传统产业转换升级的有效途径。
2008 年初建立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汽车工程学会、一汽、东风、奇瑞、哈工大、宝钢等12 家单位组成,跨产学研,跨国企、民企,中央、地方,跨多种技术,跨汽车产业和材料产业。目的是解决产业共性应用技术问题,形成联盟内企业共享的轻量化技术开发平台和数据库。轻量化技术是共性技术,关系到汽车安全、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方面,我国汽车轻量化研究明显落后于跨国公司,自主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遇到巨大困难。该联盟的意义远不止技术层面的合作,而是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形成的产业集成效应。
产学研结合的多元、有效模式能快速带动区域发展。2007年,沈阳市启动实施了旨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产学研联盟建设和示范工作。截止目前,沈阳市重点在石化装备、重矿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建筑节能、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建设产学研联盟51个,组织实施了产学研合作项目1003项,新增产值近200亿元,以此为载体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作为第一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单位的江阴经济开发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抗风险抵御能力。更确切的说,这是在加强产学研结合和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其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长期以来,江阴依靠科技、依靠创新赢得了新的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江阴经济开发区坚持“敢想才能成功、创新才能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科技引领计划,推动区域产学研合作,为全区、江阴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他们把科技创新创业看做是一项长期工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阴经济开发区从全局的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政产学研联盟为抓手,政府搭建平台,把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结合起来,使外部资源为我所用。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抓手,积极抢抓国际技术转移新机遇,促进一大批老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扶持一大批新创企业走科技创业之路。开发区精心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载体环境、投融资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为江阴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蜕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保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提升产学研合作层级,不断丰富产学研合作成果,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逐渐完善了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基础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效明显。
近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再次强调“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这进一步明确了产学研合作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目标,搭建起一个政府支持、金融界介入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我们正积极组建一些国家重点行业和产业的产学研联盟,继续创建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为地方及行业产学研合作服务,积极探讨金融危机下的产学研结合形式和道路。这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原创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