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南粤大地上蓬勃发展
发布时间:2009-08-30 作者: 信息来源:http://www.chinanpn.com; 2009年08月25日 提供者: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企业、产业和区域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没有自主创新、没有创造发明,就不可能掌握市场话语权,就永远只能排列在产业链的末端,甚至被市场所淘汰。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产业或领域的核心技术都被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所控制,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自主创新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自主创新是广东和珠三角发展战略的核心,已逐步在南粤大地上成为共识。广东正大力推进“双提升”战略,加快创新型广东的建设步伐,在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形成了我省高新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16个优势明显、特色各异的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并将对推动广东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惠州:粤港合作推动创新体系升级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惠州仲恺高新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线。
按照这条主线,惠州仲恺高新区通过引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以TCL集团为例,TCL以来料加工起家,以集成创新为主,逐步发展整机系统技术,形成特色产品,在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之后再开发核心技术。最终发展成为一家大型消费类电子跨国企业,在全球建立了六大研发中心,拥有了大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成为走出去与国际巨头相抗衡的本土跨国公司。
今年4月,仲恺高新区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省科技厅、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惠州市政府展开了三方合作,以仲恺高新区为试点,合作推进园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并进行六大方面的合作。一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对园区发展战略、区域创新模式、现代服务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升级进行规划;二是推进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服务平台运营机制、核心服务体系、推广平台和团队建设的提升,促进平台建设专业化和市场化;三是促进产业发展,以研发、设计、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为切入点,试点推动2个重点产业发展,同时引进香港研究院所,在高新区设立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合作;四是促进企业成长,首批试点扶持高新区3家重点企业,提高其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等能力,并进行推广;五是完善高新区金融环境,甄选有潜力的企业推荐给国际产业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六是开展专题培训服务,计划每年组织10个培训班或专题研讨活动。从而通过引入香港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经验,推动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环境和创新体系的有效提升。
佛山:人才集聚为科技研发助力
近年来,佛山高新区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2008年实行了“一区六园”的新型管理架构,国家和省级两个高新区合并运作,形成了面积达48.6平方公里的“一区多园”新格局,为高新区的持续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生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发展硬道理。”目前,通过整合全市园区资源,佛山高新区的产业集聚效益初显,形成了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主导产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争力。
据介绍,在发展格局优化的同时,为了园区健康强势发展,佛山高新区十分重视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上年高新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7.93亿元,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达24.72亿元,占高新区全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88.51%,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除了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科技人才也是自主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佛山高新区2008年从业人员近15万人,其中大专学历人员17717人、本科学历人员14269人、硕士1356人、博士88人,并且吸引了231名留学归国人员来园区创业。全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19683人,研发人员有11610人,科技活动人员已经超过从业人员总量的六分之一,体现出企业人员队伍的知识化,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大量人才的引进,直接推动了科研项目的发展,去年佛山高新区科技项目总数为2170项。目前,园区累计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2项,有一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1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至去年年底,共有15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立项支持。
珠海: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成为亮点
素有“百岛之市”美称的珠海,不仅风光秀美,拥有我国唯一的科技创新海岸,而且形成了“一主四特”的高新区发展格局。
珠海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几经调整,形成了主园区和南屏、三灶、新青、白蕉四个特色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格局,并逐渐形成了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打印耗材、光机电一体化、精密制造、节能环保、休闲器材等特色产业集群。
据珠海高新区管委会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在高新区发展过程中,日臻完善的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一大亮点:设立了专门知识产权法庭,在国内率先推出基于数字证书应用的知识产权电子证据服务网,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调动了企业研发积极性,2006年至2008年,全区获得专利授权1274件。拥有6所大学,2个大学科技园,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大学生创业园,推动建成了一批产学研基地。正在建设数字娱乐专业化园区,将成为华南最大影视后期制作基地。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搭建政府、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创新了科技金融体系,为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2006年以来,珠海高新区通过不断加大产业项目建设服务力度,力促联邦制药等30多个重点产业项目增资扩产,投资金额约达100亿元。
在高效服务体系引导下,珠海高新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2家,省市级工程中心30多家,企业研发中心300多家。此外,全区还拥有1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3个产品检测中心,5个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9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东莞:打造山水园一体的科技新城
一个山水交相辉映的风景区,也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的新型高新区,这就是松山湖。
2001年,东莞在经济社会仍保持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果断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开发松山湖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从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标准选商引资、高水平自主创新”,使松山湖这座科技新城很快就显现出充沛活力。按照这样的目标定位,松山湖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园区绿化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60%,生态环境已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城市,创造出一个在国内具有示范意义,兼具高科技含量和高生态含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技新城。招商引资过程中,松山湖要求入园企业,必须符合“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高税收贡献、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的标准,杜绝接收污染大、能耗大、科技含量低的项目。七年来共择优吸纳500多个项目进入园区,吸引了华为等大批创新型企业进驻。松山湖还引进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50多家,创建了2个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博士后工作站,绝大多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5%,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根据产业基础、发展趋势以及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松山湖重点推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金融三大产业发展,同时重点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高标准创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由于创新创业环境良好、生态环境优美,上年园区共引进105个高新技术项目,协议引进资金250亿元;今年1-7月,累计引进项目50个,协议引资额超过150亿元。
中山:科技项目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中山高新区的全称是“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中山市的东部,珠三角A字型的核心地带。
经过18年的发展,中山高新区已成为珠三角西翼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经济规模。去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6亿元,初步建成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等六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现代包装印刷、精细化工、汽车配件等五大主题产业,装备制造、节能和新能源、微电子与通信设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优势产业也已纳入目前的发展范围。
“科技创新是中山高新区发展的灵魂,项目带动则是促进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据中山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中山通过加强对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依托实施重大项目,比如863计划、产业专项等,成功实施了汽车动力电池、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第三代移动通讯天线等重大课题。同时,园区还广泛组织推荐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水平,近三年来,共有253个项目获得立项。科技项目也使中山高新区以企业为载体的研发机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引导企业通过实施科技项目,组建企业工程中心,改善传统工艺流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在项目的带动下,高新区内共形成73家市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其中省级工程中心5家,国家工程中心1家,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肇庆:四大主导产业要当“千亿户”
优惠与优势孰轻孰重?作为1998年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优惠不如优势”成为了肇庆高新区在自身发展中总结出的一句名言。
肇庆高新区首期规划建设25平方公里,现在是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按照“提升环境、集约用地、选好项目、率先发展”的发展思路,肇庆高新区在经济要素上全面对接广佛、融入广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该区的GDP就比2002年增长了15倍。
据了解,围绕金属精加工、汽车机车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肇庆高新区已将目光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中央和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国内外上市大公司。并且主动登门招商,大力承接国际、国内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确定了把四大主导产业打造成各超1000亿元产值的龙头产业的目标。在规划、建设等基础建设领域,肇庆高新区以“优惠不如优势”的理念,已经确立了金属精加工产业区等“一核六区”空间布局,并多形式、多渠道融资,共投入30多亿元,高标准推进以交通、水利、电力、供气、环保、通信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园区”建设等目前也初具规模。江门:争创全国重点光电生产基地
江门高新区的面积并不大,目前开发的面积为8.73平方公里。
就在这不大的园区面积中,江门高新区共引进了422个工业项目,投产企业313家,投资总额达到135.23亿。其中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15个,超千万的项目85个,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源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群。
江门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对高新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思路进行了详细介绍。目前,该区已初步完成了已开发区域的主要干道建设,今年还计划融资10亿元,在两三年内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硬环境。
针对目前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的现状,江门高新区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着力引进投资额度高、符合环保要求、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值高的绿色光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企业;另一方面,对区内现有企业进行培育扶持,帮助企业提升科技水平。并且还制订相关优惠政策,通过项目推介、主动上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半导体绿色光源项目招商,尤其是针对LED等高端项目的招商。江门高新区力争通过扩大影响,形成更全面的半导体绿色光源产业链,做大做强半导体绿色光源产业,争取成为全国重点光电生产基地。
河源:高新区成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通过加快园区建设和工业项目的引进,我们初步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每个高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河源高新区也不例外。
从2004年引进第一个手机项目——西可通讯开始,河源高新区就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手机制造产业。“广东手机生产基地”称号和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落户,最终促进了该区手机产业的形成,至今共落户手机及其配套企业35家,投资总额45.84亿元。此外,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发展势头平稳,已有12家机械制造企业落户,投资总额达16.3亿元。
近期,河源高新区在基础项目建设上,也可谓是喜讯不断:首期投资500万、占地两万多平米的高新区科技孵化器已于6月正式运营,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科研大楼即将投用,企业服务中心10月动工开建等,为高新区的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基础。另悉,随着河源高新区基本设施的日渐完善,该区已经成为河源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去年,河源高新区内的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获得了5亿元发展扶持资金,还在全省年度转移园目标考核中,被评为全省5个优秀转移园之一并获嘉奖。
“产业转移”和“双提升”带来新机遇
汕头、梅州、清远、阳江、揭阳高新区发展后劲足
纵观珠三角的高新区建设历程,虽然由于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发展条件不同,造成各个高新区之间的主导产业、发展水平等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乃至差距,但是现在它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产业转型升级。当前,随着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双提升”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省高新区转型升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产业转移,具体是指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就需要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发达的高新区内,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比如汕头、梅州、揭阳、阳江、清远等高新区转移。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双提升”也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理想的发展状态是,既能使“转出”的高新区实现产业优化,也要使“转入”的高新区通过有选择承接,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并在核心区域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转出”和“转入”地区的持续协调发展。
如今,发达高新区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关键的问题在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高新区究竟能不能吸收这些“转入”的产业,是否具备选择、承接、改造、发展的能力?不妨找几个例证看一看:在粤东,汕头高新区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突出重点培植电子信息产业,东西两个片区开发面积达到135公顷,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特色产业已逐显端倪;在梅州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以通讯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等低耗能、低排放的产业体系;同样是在粤东的揭阳高新区,也形成了以新能源、高精模具、化工新材料、机械装备、生物制药、电子电器、精品日塑、五金不锈钢制品等支柱产业,去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37.5亿元;在粤西,阳江高新区的粮油加工、化工、机械装备制造业、临港物流、服装纺织及电子信息等产业已经初见雏形,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6.5亿;在粤北,清远高新区基本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化工材料、纺织服装、电子、汽车配件、有色金属延压、纸制品、铝型材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去年的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52.7亿。
总体看来,这些高新区也许在园区开发、招商引资、传统产业改造等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压力,也许同发达高新区相较工业总产值还有很大差距。但它们的共性在于,都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发展后劲,已具备了有选择的承接珠三角发达高新区“转出”产业的能力,并能通过改造、吸收和创新,形成各自的优势特色产业。
一切都变得十分自然,珠三角发达高新区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会加速向园区配套适宜企业发展的东西两翼、粤北山区高新区转移。此时,通过有选择的承接、改造、吸收和创新,产业转移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也将成为现实,最终的结果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