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全力助推湖北“中关村”崛起
发布时间:2010-01-29 作者:李鹏翔 信息来源:新华网 提供者:陈建安
围绕“三大目标”,实施“四大工程”,构建“五大支撑平台”。1月25日,百年学府武汉大学,以全面融入、全面服务、全面合作的积极姿态,科学谋划,推出一揽子雄心勃勃的计划,全面参与和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
武汉大学服务和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三大目标是: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原创性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产业集群建设;四大工程是:创新示范试点工程、产学研无缝对接工程、国际化高端汇聚工程、无障碍公共服务工程;五大支撑平台包括:示范区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图书情报共享平台、医疗服务平台、文化及创意服务平台。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示》,东湖高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该示范区的建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长期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武汉大学,积极投身东湖高新区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据悉,武汉大学将充分发挥综合性重点高校的优势,围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技金融改革”、“高水平科研平台共建”、“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全面参与、全方位服务示范区建设。
据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大学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优势,拟成立武汉大学自主创新研究院,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由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牵头,集中优势学科和一大批优秀专家,重点建设以“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智能电网研究院”、“新能源和新材料研究中心”、“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四大项目为代表的高起点、高水平、开放性、国际化的研究和创新平台;吸引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研发机构和企业落户东湖高新区,形成地球空间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文化创意四大产业集群。
据悉,武汉大学还将建设无障碍公共服务工程,通过与省市政府、东湖高新区、企事业单位,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等领域开展合作和建设,完善东湖高新区的人文、医疗环境,提升示范区的工作、生活品质和整体形象,其中包括“武汉大学. 光谷博物馆”项目建设。
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武汉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实力,作为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单位,全面参与和全力服务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明显优势。
良好的人才、学科优势。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现有5个一级学科和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8位“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4位 “863 项目 ”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同时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
产、学、研等创新能力的综合优势。武汉大学在生物技术、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软件开发等领域具备湖北、全国甚至国际上的领先优势。近年来,一批优秀的学者积极投身创新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部分项目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武汉大学拥有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一大批专家学者在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方面,可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为示范区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武汉大学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武汉大学有机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直接法生产烷氧基硅烷技术,净资产超过2亿元,并正在争取创业板上市。
良好合作基础的优势。武汉大学地处武汉东湖高新区,参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自高新区成立,双方就建立起了紧密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武汉大学科技园积极参与开发区建设,已经完成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落户开发区;武汉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作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研究基地的技术支撑平台也已经落户开发区;武汉大学领衔的武汉□中国光谷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不断壮大,成为引领创新的源头,整合资源的平台和加快产业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