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科技创新结硕果高新产业创新高

发布时间:2010-01-27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科技创新结硕果高新产业创新高

发布时间:2010-01-27 作者: 信息来源:盐都报道 2010-01-26 提供者:吴 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近年来,盐都区科技系统紧扣“双新”目标,围绕科技招商和项目申报重点,大力推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全国科技进步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工作,全程跟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科技之火燎原的喜人局面。全区科技工作连创佳绩,星火项目申报立项、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申报等考核指标完成数连续四年列全市各县(市、区)之首,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科技进步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回眸2009,盐都科技工作又是一个丰收年。

    项目申报喜结硕果

    对自主创新水平高、产业化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20项,正式立项80项,争取到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无偿资金3800万元。立项项目包括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8项,国家星火、火炬项目4项,省国际合作项目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创新基金项目4项、省苏北专项1项、省农业支撑项目1项、省院士工作站两个,项目申报数、立项数列盐城市各县(市、区)第一。尤其是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再获重大突破,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的“3MW海上风电机组产业化”和江苏神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高强高模聚烯纤维生产线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两个项目被正式立项,分别获得科技项目无偿资金2000万元和800万元。江苏闳业公司的“智能控制纺织复合机械成套设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省政府授予2009年江苏科技进步奖,全区有26个项目获盐城市科技进步奖。

    高新产业迅猛发展

    全力推进和服务高新区建设,高新技术项目招引成为全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导向。组建盐都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落实专门人员,为入驻高新区企业和项目提供全程服务。2009年,盐都高新技术创业园被省科技厅确认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加大高新企业和高新产品的培植力度,恒力机床、康杰机械、驰翔齿轮、中联电气、神泰科技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坤泰勇杰的“智能够型多功能材料成型机”、驰翔齿轮的“6B型机油泵齿轮”、闳业机械的“智能控制湿气反应型热熔胶复合机”、华森嘉辰的“XCLP3-F60自动送料精密液压四柱下料机”等10只产品被认定为2009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泽田机械、苏亚机电、锅炉制造等3家企业被确认为2009年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全区高新产业实现产值突破40亿元。

    成果转化捷报频传

    新签产学研合作协议50份,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帮助30家高新企业、规模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成功推进了泽田机械与清华大学“基于足部特征的鞋楦建模系统”、恒力机床与南京理工大学“GW2工件内藏式高精度内圆磨床研发与产业化”、锅炉制造与江苏工业大学“钛业硫酸余热锅炉关键技术研究”等50多个产学研结合项目的有效实施。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盐城市科技成果(专利)交易会暨江苏第二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7家重点企业分别与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现场签订科技成果(专利)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协议。全力推进江苏火电、苏亚机电、闳业机械、华锐风电、神泰科技等已立项的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建设。同时,征集企业技术难题80多个,化解率达90%以上。

    专利申请业绩突出

    以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引导并帮助企业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全区专利申请量达460件,授权量达15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05件。先后组织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3期,4月21日,专门邀请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专家来盐都,为全区科技工作者、专利申请大户进行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培训,200多人参加了学习。积极推进企业专利成果转化实施,中联电气、闳业机械、驰翔齿轮等高新企业专利实施率达80%以上。积极推进企业专利成果转化实施,中联电气、闳业机械、驰翔齿轮等高新企业专利实施率达80%以上。盐城市晨龙机械厂被省知识产权局列入2009年度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并获得项目无偿资助资金14万元。康杰公司的“间歇式气体保护钎焊炉”被授予第六届江苏省专利优秀奖。区知识产权局被省科技厅评为2009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

    科技兴农成效明显

    推进重点项目实施。重点推进了郭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尚庄万亩大棚蕃茄基地、北龙港万亩荷藕种植基地等10个重点项目建设,并帮助其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注重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了12家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了海王冷冻、华祺蔬菜、华美蜂蜜等骨干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激活农业产业的创新能力。强化农业技能培训。利用现有科普阵地、科技信息网等服务平台,搞好宣传培训,重点组织开展了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三下乡”等科技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的科技素质,引领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奔向全面小康之路。

    2010年盐都科技工作将寻求更大突破

    2010年全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的招引、科技项目的申报为重要抓手,以科技政策的宣传落实为新的工作切入点,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依托、产学研为纽带、科技平台建设为基础、多元投入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全区科技综合实力。主要目标:通过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考核验收;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关联项目2个以上;争立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80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不少于30项;申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5项以上,力争立项1-2项;新签产学研合作协议50份,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项;专利申请量突破500件,授权量突破180件;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20项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具体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紧贴中心工作,在信息产业招商上谋求新突破。抓住沿海开发机遇,以电子信息产业园为载体,突出东莞、昆山、浙江等重点区域,有目的地组织专题招商活动。积极研究并开展对台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招商工作。以跟踪在手意向和信息为重点,对已达成意向的山石动画、安博软件等项目,进一步跟踪洽谈,力求尽快签约。对已掌握的耀锋电子、缔顺通讯、复旦软件等项目信息,全力做好跟踪落实工作。推进莱迪斯特二期项目上马,围绕汽车控制产品的延伸,全力引进配套项目。进一步推进和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园、凤凰科技园建设,帮助入园企业争取各级各类科技政策扶持,组织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帮助企业申请申报专利、引进科技人才、化解技术难题等。

    瞄准目标定位,在科技项目申报上谋求新突破。切实做好国家富民强县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江苏火电、锅炉制造、中联电气、恒力机床等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星火、火炬计划项目,着力跟踪已申报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积极做好省科技支撑计划及苏北专项等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围绕省“双十”产业中重点规划的电子信息、风电设备、新型纺机、中高档数控机床、新材料等培育发展目标,组织中联电气、秦川风电、恒力机床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组织华锐风电、中联电气、康杰机械等企业申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国家重点新产品两只以上、省高新技术产品5只以上。

    优化创新主体,在产学研合作上谋求新突破。引导和支持江苏火电、中联电气、闳业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站两中心”,力争新建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5家。重点支持高新企业、规模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成果交易会、洽谈会、展示会等重大产学研活动,全力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努力吸引国家863和973等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引进2-3个有国家工程院院士领衔或参与实施的科技成果项目来我区转化。引导投资者,引导社会力量,创办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加快推进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等四大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

    突出专利申请,在知识产权工作上谋求新突破。以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推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突出抓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业务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帮助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掌握专利战略,熟练运用专利策略和专利技巧。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围绕全区工业支柱产业、重点骨干企业和重大科技项目搞好专利服务工作。加强项目申报与专利申请的集成管理,帮助专利成果列入科技计划项目,促使优秀专利项目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专利申请奖励制度,增加专利补助专项资金,对优秀专利成果和专利发明人给予奖励,对专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

    强化效能提升,在组织服务水平上谋求新突破。积极宣传国家、省、市、区制定的激励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规定,进一步推进重大政策的落实,激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科技集成,发挥科技部门的能动作用,自加压力搞好科技大合唱,全力打造盐都科技工作品牌。围绕信息产业招商、园区和项目建设、科技项目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全力做好推进服务工作。突出效能建设,从全面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入手,努力打造开拓、务实、高效、廉洁的科技工作团队。坚持把工作的思路落实在见诸行动的措施上,把工作的成效反映在科技招商、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的实绩上,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提高全区科技工作的组织程度。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