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怎样成为“千里马”?
发布时间:2010-01-24 作者:雷 辉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2010-01-23 提供者:吴绍棠
“现在我们到了每一个高新区,都说自己在全国这个第一,那个第一,让你兴奋不已。到底怎么样?”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说,高新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近年来,广东高新区总体规模和产值处于全国前列,但高层次创新人才等多项指标落后于不少省市的高新区。如广东实力最强的广州、深圳高新区,其工业增加值就落后于北京、上海、苏州、无锡、西安等高新区。
高新区如何才能成为“千里马”?汪洋说,将来要制定高新区创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珠三角高新区创新能力实行评价排名,促进大家加快提高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提升珠三角的重要平台,成为提高全省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悲欣交集
“团体”领跑全国,“单打”不及京沪
论“团体”实力,广东高新区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
1991年至1992年,为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建立51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广东是拥有国家级高新区最多的省份,共有6个:广州、深圳、中山、惠州、佛山、珠海国家级高新区。
此后10余年间,广东高新区的整体实力节节攀升。1992、1998、2002和2003年,广东省政府先后批准建立省级高新区10个:江门、汕头、东莞、肇庆、佛山、阳江、河源、梅州、清远、揭阳。目前,全省仅湛江、茂名、云浮、韶关、汕尾、潮州6市尚未批准建立高新区。
广东高新区数量很多,质量如何?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高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1998年至2008年,全省高新区的GDP年均增长33.1%,远高于全省15.5%的增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2.5%,比全省高出19.8个百分点。
高新区面积虽小,但产出很大。高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千分之一,但2008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1005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六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082亿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出口额643.81亿美元,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
在金融危机中,广东高新区大批创新型企业逆势上扬。去年一季度,深圳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比亚迪、腾讯,广州金发科技、迪森、威创视讯,东莞生益科技、新能源科技,惠州亿纬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均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
“高新区之所以短小而精干,是因为其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告诉记者,高新区集中了全省约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省一半以上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研发活动和科技人才。2008年,高新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9.2%,远高于全省1.3%的平均水平。
然而,当把观察视野拓宽至全国,广东高新区也感受到不小的压力。
广东高新区的总体规模和产值处于全国前列,但从核心园区的“单打”水平来看,我省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盈利水平、创税能力、出口创汇、高层次创新人才等主要指标,还落后于不少省市的高新区。
以我省实力最强的广州、深圳高新区为例,其工业增加值落后于北京、上海、苏州、无锡、西安等高新区,其净利润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无锡、西安等高新区,其上缴税额落后于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新区,其出口创汇落后于北京、无锡、苏州等高新区,其人均工业总产值落后于南京、上海、无锡等高新区。
“以前,广东高新区是我们的学习对象,但现在,我们不向广东学了。”成都高新区一负责人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世界范围看,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技园和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著名高科技园区比较,广东高新区差距更大。
广东VS硅谷
五道门槛阻碍广东高新区成为世界一流
“打造两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日前,我省发布的《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这一振奋人心的目标。
根据《意见》,广州、深圳高新区要以中关村科技园等国内先进园区为争先竞位目标,积极实施赶超战略,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国领先的高新区;要以美国硅谷等全球先进园区为标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率先跨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相比,广东高新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服务化水平很高。”李兴华说:“比如研发一种药品,甲公司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生素,那么乙公司就会买过去开发,而药效由丙公司负责检测,丁公司则负责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公司去做。但在中国,公司都想做强做大,所有环节都亲自做。”
硅谷的研发机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其核心能力,李兴华认为这种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非常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费用,增强竞争优势。
这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市场与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王卫红的观点颇为一致,王卫红曾对广东高新区与硅谷进行过系统的比较研究,她发现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要求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一山不容二虎”的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
“广东高新区与硅谷有不少共同点,比如都聚集了当地丰富的创新资源,都发挥了区域自主创新的策源地、高新技术企业集散地的作用。但是,与硅谷的差距也非常明显。”王卫红说。
差距主要在五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源短缺,创新效率低下,尚处于技术创新为主的阶段,应用基础研究十分薄弱;二是投融资体制建设步伐缓慢,风险投资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三是管理模式不完善,企业开放型、网络化的生产结构还没有形成,产学研创新互动局面远未形成;四是孵化功能与社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中介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五是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厚,适宜于创新创业的高新区文化还需要进一步确立、弘扬和发展。
“广东高新区明显的特征是政府主导力度比硅谷要大,但市场作用乏力也制约了其发展。”王卫红称,由于国情不同,广东应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借鉴硅谷经验,提高国际竞争力。
而与国内先进高新区相比,我省部分地区对高新区的投入力度还不够。据了解,上海市政府对高新区各园区的财政投入每年达12.5亿元,北京市政府对中关村高新区的财政投入每年达5亿元,江苏省政府对高新区的财政投入每年1.5亿元。而广东还没有设立专门用于高新区建设的财政资金。
千里之行
推评价排名机制,末位高新区或被摘牌
前不久,省科技厅新设了一个机构——科技服务与管理处。该处被赋予特别的职能,拟订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等。
“之所以成立这个处,就是因为广东的科技服务水平与硅谷等国内外先进高新区尚有差距。”李兴华希望科技服务与管理处能在提升广东高新区科技服务水平方面有所作为。
如今,广东高新区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去年下半年,为加快全省高新区发展步伐,实现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双提升”,我省正式发布实施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
根据《意见》,广东将对高新区实施分类指导,高标准建设三类高科技园区。一是打造两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二是创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园区;三是打造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园区。
广州高新区要重点推进科学城北区建设,加快建成国际知名、辐射全国的“知识城”,并力争将“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合作项目;深圳高新区要以深港创新圈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中心。
珠海、中山、佛山、惠州等国家级高新区和东莞高新区要采取引进高端产业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重的方针,创建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和特色鲜明的自主创新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此外,还将推动东莞、肇庆、江门等条件成熟的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高新区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方针,加快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广东将采取一系列赶超措施,其中“建立高新区评价考核的机制”格外令人瞩目。“我们将对全省高新区逐年进行考核评价,对表现好的高新区重点扶持,对处在末位的高新区给予黄牌警告,甚至摘牌等措施。”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说,评价体系已经制作完毕,正在征求各部门、各高新区的意见,很快就会公布。
为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省财政专项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高新区,其中2010年安排1亿元,2011年、2012年各安排2亿元,主要用于推动高新区研发、孵化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加速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
此外,广东高新区被赋予了更大的管理权限,对国家级高新区,省直有关部门和高新区所在市,要赋予其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市有关部门在高新区未设有分支机构的,应将行政审批权委托给高新区管委会。
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说,实施“双提升”战略,是广东继实施“双转移”战略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为广东高新区发展勾画出一幅宏伟蓝图,也是广东省高新区新一轮大发展的宣言书。像一匹奔驰的骏马,高速奔跑近20年后,广东高新区今天又跨入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