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传统产业实现“高新化” 产学研引进“虚拟人才”--继续在科技创新路上“长跑”
发布时间:2010-02-09 作者:张琳楠 陈静莹 信息来源:汕头日报 2010-02-08 提供者:吴 璐
2010年,汕头将继续在科技创新路上“长跑”,发挥自主创新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引领未来发展中的核心推动力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定位,瞄准自主创新这个关系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效整合科技资源,全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更多创新企业示范群体。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市政协副主席、科技局局长林依民认为,汕头企业规模较小,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发展层次偏低,要想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发展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将传统产业做强做大。没有适应的产业,只有适应的技术。如何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我市今后30年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一是要做好高新技术的引进,让传统产业实现“高新化”。二是靠科技支撑做好、做精、做强、做大汕头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而科技支撑则要对我市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大企业可共同进行原材料采购,共同享用仪器设备、资料和技术人员等。另一方面,可通过从“外面”采集资源,即利用产学研从外地高校、研究机构发掘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批“虚拟人才”,为汕头研发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发展。
据悉,市科技部门将借力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优势资源,拓宽与科学院系统的产学研合作渠道,组织实施核心关键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加速人才、技术、装备等科技创新资源的引进。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引导一批行业优势企业与对口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紧密、系统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推进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优秀科技成果项目来汕转化和产业化,并吸引高校、科研机构来汕建立研发基地,打造创新平台集群。引入“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相互兼职或挂职,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今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实现“五年大变化”的关键一年。我市将推进高新区发挥龙头作用和体制优势,用“二次创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如加强省级民科园、软件园建设,促进园区提高规模和效益,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镇建设为载体,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升级。择优引进、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大、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承接先进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台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推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航天文化衍生品设计生产基地,以此为载体加快玩具产业和航天文化产业的对接进程,促进玩具产业改造提升。抢占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先机,重点扶持LED照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电动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并争取列入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的扶持范围,努力将汕头打造成为全省自主创新的新高地,成为辐射带动粤东发展的科教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