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20年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09-08-30 作者: 信息来源:千龙网:http://www.qianlong.com; 2009-08-30 提供者:
20年前的春天,国务院批准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
20年后的今天,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硅谷”,美国《时代周刊》曾把中关村评价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摇篮,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比尔·盖茨,并将带领中国进入信息时代”。
的确,20岁的中关村像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富有朝气、富有创造性、富有生命力;
20岁的中关村像一个敢想敢为的青年,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
20岁的中关村像一个充满使命感的青年,引领着中国的创新之路。
上篇
创造历史点燃创新梦想
30年前,“中关村”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但3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不断推进,“中关村”3个字已经浓缩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符号,中国创新精神的一种象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品牌。
中国新技术革命的摇篮和心脏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北京中关村地区一大批科技人员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陆续走出大院、大所、大学,“下海”创办科技企业。
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工程师纪世瀛、崔文栋等7名科技人员在中关村创办中国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其目标是探索在中国的条件下发展类似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的“技术扩散”模式,建立中国的科技特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关村陆续出现了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群,逐渐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最早出现在中关村的科技企业不要国家投资,不要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技、工、贸”相结合,突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科研由国家统办统包,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旧格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出现立即在全国科技界、经济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很多人把“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称为中国新技术革命的摇篮和心脏。专家认为,这条街所发生的一切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重大,这条街创造的观念、模式以及文化将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21世纪的进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创新和发展。198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组总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5月10日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和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1999年5月,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并要求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国务院继上世纪80年代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提出要做强中关村,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勇往直前,与时俱进,跨越发展。同年,国务院出台支持做强中关村的8条政策措施,并在第二年批准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新的调整,最终形成了“一区十园”的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20年时光荏苒,20年风雨兼程,中关村已经从当年的几家零星小店发展到2007年的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近百万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近万亿元的世界知名高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创造了中国科技产业历史上多个第一:
中国第一个“下海”创业的科研人员,中国第一次在美国纳斯达克用中文签名的人,中国第一次把声音带入联合国总部讲坛的科技园区代表……
中国内地第一个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民营企业、中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中国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
全球首个3C融合标准、世界上第一剂非典疫苗,奥运史上第一次采用的中英双语同步实况显示系统、中国第一台电脑、第一个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第一台汉字打字机……
20年来,中关村不仅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一个发源地,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中关村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它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关村的先行先试,其目的就是不断探索我国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路径和方式。
20年实践证明,中关村不仅燃亮了中国的创新梦想,而且已完成了从中国科研中心向中国创新中心的转化。
技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围绕国家战略、首都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企业为主体,研发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
中关村企业先后获得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关村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1/4,973项目占全国的1/3。在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生物技术和清洁技术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研发成果,标志着中关村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汉字激光照排、联想汉卡、中文搜索引擎技术奠定了我国信息化应用的基础;龙芯、星光、众志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和集成电路制造重大装备改写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史;曙光超级计算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制造十万亿次以上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TD-SCDMA使我国第一次拥有了在全球通信领域的话语权;“闪联”标准成为全球首个3C融合标准;非典疫苗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与发达国家同步;蓄热式燃烧、脱硫脱硝、高压变频等节能减排技术每年为国家节约数百万吨标煤;生物膜污水处理、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高温超导线材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一批中关村企业参与了“神舟”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技术研发;一批解决方案在国家的电子“金字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核电站建设当中应用;六大类100多项自主创新产品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好又快
20年来,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0%。在过去的20年里,中关村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88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为14亿元,2007年超过了9000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高新区的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600亿元,相当于北京市GDP的18%。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跻身世界科技园区的前列。
据统计,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5%,高出全国企业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在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形成国内优势产业集群。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均占全国的1/4。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信息安全、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每年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1/4以上,其中6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目前,中关村的研发、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高技术服务业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中关村总量的一半左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
数据显示,中关村已经连续4年新增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0家以上,目前年收入超亿元企业总数已超过800家。截至2007年年底,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06家,累计融资额近1000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分析报告认为,中关村符合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后备资源条件的企业已突破400家,其中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超过200家。这意味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企业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园区和企业的投资价值受到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和青睐。
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活跃着三支创新大军,分别是以联想、方正、中星微电子为代表的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40多所高等院校,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130多家科研院所。此外,这里还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各类孵化器50余家、大学科技园14家,以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中介机构上千家,企业自发设立、自主管理、职业化运作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30家。
近年来,中关村三支研发大军开始相互合作,在中关村演绎了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的协奏曲:一批企业与大学院所成立联合实验室;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企业开放,提供研发检测服务,并挂牌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由企业牵头、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成立的产业技术联盟达到22个;形成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10多个产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创新活跃的国家级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正因为有了这种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础,依托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以创新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关村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协同创新的转变。
协同创新使产学研各方取得了共赢。启明星辰公司是园区一家留学生创办的、专业提供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的民营企业,该公司与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开展项目合作,提前几个月完成了预定的各项指标,并形成了专利等知识产权,为企业赢得了进入市场的先机,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北邮网络与交换实验室携手天元网络公司在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大型和复杂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工程技术、网络管理测试技术等方面长期开展合作,以联合创新成果,共同向国际电信联盟标准组织提交了9项国际标准文稿并被采纳,同时,天元网络公司又将标准和成果应用到市场化产品中,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产业化、社会化良性发展。
中关村开放式的协同创新还形成了一些新兴产业的整体突破。如著名的闪联产业联盟推动了IGRS标准的国际化步伐,是国内标准建设中产业化步伐进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多的标准组织。到目前为止,闪联已经拥有发明专利200余项,闪联成员企业已经推出了闪联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手机、DMA等20余款基于IGRS的产品。闪联产业联盟涵盖中国信息和家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企业,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大,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以色列的企业积极申请加盟,截至2008年3月,会员数已达107家。而以大唐电信为核心的TD-SCDMA产业联盟的成员目前已经达到58家,覆盖了TD-SCDMA产业链从系统、芯片、终端到测试仪表的各个环节,完整的TD-SCDMA产业链已经形成并能够满足大规模商用的需要。专家认为,TD-SCDMA将成为未来国内第一大3G网络品牌。
创新创业人才快速集聚
20年来,中关村形成了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等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吸引机制、培养机制和流动机制,中关村已成为中国创业最活跃、高素质人才最集中的区域,涌现出以柳传志、王小兰、邓中翰、李彦宏、冯军为代表的一批创业者,培育了以联想、方正、用友、神州数码、同方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品牌企业,许多科技人员在中关村这片沃土上成长为创业投资家和企业家。
据统计,近年来,中关村每年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每年新增高素质人才就业岗位4万个,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到2007年年底,中关村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5万人,比上年增加15.8万人,同比增长19.95%,与2002年相比翻了一番。其中,博士1.1万人,硕士6.8万人,大学本科31.8万人,大学专科18.4万人。全年中关村企业接受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2.9万人。至此,中关村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8.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1.2%。
在这支人才队伍中,有很多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截至目前,中关村累计吸引海外留学人员9800人,创办海归企业4200家,从业的留学人员近1万人。海外留学人员不仅带来了技术、人才、资金,还带来了丰富的国外从业经验和创业理念,他们的大量回归加速了中关村的国际化进程,中关村的海外留学人员群体已成为中关村最具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中坚力量。
先行先试的改革实践取得突破
1988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率先试验了以税收优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2000年,北京市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开始探索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市场经济的局部环境。近年来,中关村围绕吸引和集聚创新资源,把改革推向深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法制建设、工商登记注册、投融资、信用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股权激励、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人才培养和引进、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特别是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证监会、科技部的支持下,开展了“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的试点;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发债试点;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启动了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
先行先试的改革实践在中关村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中关村理念,“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的中关村精神,哺育、滋养了中关村几代企业家;“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推动中关村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科技创造财富”的中关村价值观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关村率先肩负起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使命,自主创新、中国创造已成为中关村的灵魂和精髓。
中关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文化是中关村凝聚力、创造力和生产力的重要源泉,构成了中关村的文化软实力。正是这种人文精神,推动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孕育形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经过20年艰苦创业,中关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从科技人员自筹资金“下海”创业发展到大批“海归”携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资本回“村”创业;从计算机的汉化技术发展到主导创制国际标准;从单一企业的独立创新发展到联盟和集群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从“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试验探索发展到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深层次改革;从当年的“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
中关村20年创新之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引领创新改变百姓生活
利用PC摄像头上网视频聊天,使用手机上的和弦音、MP3、拍照功能,直接用笔在电脑或者手机屏幕上写字、发短信……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似乎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些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和乐趣的高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关村。
20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创新,发明并生产了大量的科技新产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引领中国信息化发展方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关村一直是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发祥地和风向标。
1987,方正集团的国产激光照排系统走向市场并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中国掀起了“淘汰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
1993年11月4日,我国第一台(联想)586电脑由联想集团推出。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与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
1995年,中关村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从此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
1998年,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搜狐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门户时代。
……
进入新世纪,中关村更是诞生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以及新的服务形式,不仅让普通中国人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更将中国人的生活从此带入了信息时代。稍稍留意一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电子产品,从高清电视、手机、MP3、笔记本电脑到各种软件、芯片,很多民族品牌都产生于中关村。
中星微电子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占据同类产品60%的国际市场份额;畅讯信通公司研制出核心路由器交换芯片,打破了跨国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此外,还有“龙芯”系列、CPU系列、林林总总2000余款芯片构成的“中国芯”战略工程,结束了中国电脑有脑无芯的时代;联想、方正、同方三大品牌台式PC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笔记本电脑达25%以上;东方通占有国内中间件市场20%的份额,与IBM、BEA两大国际巨头三分天下;新浪、搜狐是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瑞星、江民、金山成为我国防病毒软件的三大品牌……
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无论是电子政务领域,还是金税、金卡、金关等重大行业信息化工程,无论是涉及国家信息安全的关键领域,还是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中关村的企业作为重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山、共创公司提供了政府办公软件,方正、美髯公、慧点等公司提供电子政务系列服务,以用友、神州数码等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信息化系统,密安、天融信、启明星辰等公司为用户提供从加密机、网络安全整体保护到防入侵与预警等不同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与服务,东方通、中关村软件等公司提供了中间件软件产品,人大金仓、神航舟等公司提供了国产数据库产品,中科红旗、凯昊鹏、中软等公司提供嵌入式软件,还有大批系统集成商也集聚在中关村。总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所有主要领域,中关村企业几乎无处不在,并且可以提供从低端到高端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
科技奥运创新圆梦
2008年,北京举办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作为奥运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奥运会,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倾倒全世界的长达145.5米的美妙“画卷”,还有被张艺谋团队称为“碗边”的“鸟巢”顶部492米的环形屏幕,创造了奥运史上影像时间最长、屏幕尺寸最大、数字特效应用最多的纪录。开幕式上巨大地球仪上色彩斑斓、变幻多姿的画面也令人称奇,而创造这些奇迹的正是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
不仅仅是开幕式,在此次奥运会上,中关村科技园区近80家企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熟可靠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信息通讯、洁净能源、环境保护、服务保障等领域。其中,联想、搜狐、亚都、水晶石、歌华特玛捷、首都信息、爱国者理想飞扬、新奥特等8家园区企业成为北京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获得奥运会的标识使用权。这些企业占国内外全部64家奥运赞助企业的12%,占北京地区的67%。同时,奥运工程带动了康比特、水晶石、碧水源、泰宁科创、天银地热、利亚德、科诺伟业等一批园区企业成为国内行业龙头。
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创造了奥运史上的多项第一:新奥特公司是第一个电子中文翻译服务供应商,该公司的中文显示图文系统技术打破了历届奥运会单一英文显示的历史,第一次采用中、英双语同步实况显示;搜狐公司是第一个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亚都公司是第一个空气加湿净化器独家供应商;首信公司是第一个多语言服务供应商;爱国者理想飞扬公司是第一个语言培训服务供应商;航天科工海鹰集团公司的火炬燃烧技术使奥运火炬第一次登上世界最高峰。
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伦敦奥运会甚至已经瞄上了这些企业。据了解,伦敦奥运会有关组织方有意帮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设计者水晶石公司参与伦敦奥运会的竞标。巴西里约热内卢奥申委已经邀请水晶石公司为其提供申奥的视频技术服务。
实际上,中关村企业诸多奥运科技成果不只是体现在奥运会上,也逐渐开始在奥运后的日常生活中推广和产业化,将使科技更加贴近人们生活。如智能交通技术已经在我国十几个城市开展大规模应用;雨水回收利用、污水处理等在奥运场馆单独区域应用的技术,将应用到生活小区的建设当中;TD-CDMA技术在北京奥运会大范围应用之后,已在全国10个城市试商用,让人们生活在“数码”世界中:“科技奥运”甚至还能让人们大饱口福,为迎接奥运北京蔬菜学会用健康无公害的方式培养了很多品种特殊而且健康的蔬菜,经过奥运的严格考验后,北京市民很快就有机会吃上新鲜的“奥运菜”。
清洁技术产业助力和谐发展
2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关村倡导绿色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促进了园区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以实际行动实践着科学发展观,以发展成效体现着科学发展观。
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从事清洁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及科研机构近2000家,其中,园区清洁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45%、1/3和40%。为了推动各种资源的集成、协作和配套,中关村科技园区组织园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中关村新能源(热泵、太阳能)技术应用联盟、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联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污水处理再利用联合体、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联合体等,形成创新集群。
经过20年的积累,中关村科技园区在空气环境、污水处理、新能源、高效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技术产品,一些自主创新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有一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技术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受到国际广泛关注,该产品已远销德国、比利时、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另一项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平均节能率可达30%,预计每年可节约3000万吨以上标煤,可为企业带来300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2006年该项节能技术进入欧洲市场,已在瑞典最大的钢铁公司SSAB取得燃料节能合同,与其他一些国家开展节能技术的合作也在洽谈中。
近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清洁技术产业飞速发展。2007年,中关村清洁技术产业销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5%。清洁技术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2.2%上升到2007年的11%,从而成为中关村继通信设备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是中关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关村清洁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我国的节能减排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服务,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利德华福公司的大功率高压变频器平均节电率30%以上,每年为国家节煤70万吨,减少废气排放约20万吨,减少粉煤灰排放约12000吨,市场占有率近30%,连续4年居国内市场第一。碧水源公司的污水资源化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处于国内第一、世界前三水平,能够一步到位同时解决污染排放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国内采用MBR技术从事污水资源化的龙头企业。清华阳光公司参与起草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太阳能集热器》两项国家环保标准已颁布,该公司在国内安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累计超过300万平方米,每年节约的能源相当于27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5万吨。嘉博文公司的餐橱垃圾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城市久禁不止、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泔水油”、“泔水猪”的现象,而且可以利用处理物生产出高质量的复合化肥和饲料,变害为宝。嘉博文公司是目前在该领域惟一成功引进国外技术并且结合国情消化吸收核心技术的企业。
目前,中关村正以中国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为依据,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通过燃煤锅炉改造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热泵技术应用工程等10项重点工程的示范应用,积极探索中国清洁技术发展模式,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持续向前发展。
专家认为,中关村成立20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未来20年,中关村将引领中国清洁技术产业的发展。
关注民生关爱生命
“中关村的企业家要创造财富和利润,但也要为社会和民族进步承担责任和义务”——很多中关村企业家都把这当作自己的目标,他们“关注民生,关爱生命”,自主创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并开始造福普通百姓。如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出全球第一支SARS病毒灭活疫苗和国内第一支甲乙肝联合疫苗,并与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同步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目前,科兴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研制的人用禽流感疫苗顺利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疫苗对人体安全有效。同时,科兴公司通过承担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2000万支防治流感大流行疫苗的产业化”项目,初步具备了大流行流感疫苗的生产能力,从而为我国应对流感大流行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关村早已是全国疫苗研发、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整体技术水平也在全国占据领先位置。例如,万泰药业的戊型肝炎疫苗已申请多项国际发明专利;百泰药业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属国家一类新药;天坛生物的乙肝疫苗占全国产量的48%以上,在麻腮风三联疫苗、Vero细胞纯化乙脑疫苗产品上也在国内市场占垄断优势。除疫苗领域之外,中关村在诊断试剂领域聚集了实力较强的企业,形成了一定产业集聚,万泰、中生北控生物、九强生物、金豪等都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前列。中生北控生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化诊断试剂公司,万泰公司在血液筛查(血站)系统诊断试剂的总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一。此外,在2003年检测试剂的批报统计中,万泰、金豪、耀华、吉比爱4家就占全国艾滋病(HIV)检测试剂产量的45%,占全国丙肝(HCV)检测试剂产量的近1/3.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迅速向灾区提供了大量的先进实用的应急技术和产品,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贡献。信威公司地震发生当天就派出技术人员赶赴灾区现场,利用企业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cWiLL无线宽带接入系统,在最短时间内为灾区救援提供稳定的通讯保障,通过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灾区的应急通信支撑能力。京迈为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了“志愿者赈灾信息交互平台”系统并迅速投入使用;北京太空板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太空板装配式住宅产品及建造技术无偿捐献给灾区重建;万泰生物药业公司捐赠了一批价值100万元的血液筛查和传染病诊断试剂;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的TW-6000系列CODcr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调往灾区用于震后水源检测,以确保灾区人民饮用水正常,防止暴发传染性疾病。
回首中关村20年发展历程,可以深切感受到是改革开放给中关村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活力。20年来,中关村人始终以发挥中关村引领创新的龙头带动作用作为自己最神圣的使命。进入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引领中国创新的龙头,中关村提出了未来20年发展的重点任务:创造一批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促进首都发展、国际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技术集成度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和世界品牌。
下篇
走向国际挺起民族脊梁
自主创新、中国创造是中关村的灵魂和精髓。20年来,中关村人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使命,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目前已研发出一批达到世界科技前沿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一批形成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开始在高端技术应用领域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中关村的国际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率先向“中国创造”迈进
承接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973计划项目,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设和“嫦娥”探月工程……20年来,中关村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家发展中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同时,中关村始终瞄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软件外包、技术集成服务等领域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已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中关村科技园区90%的产品达到国内外领先或先进水平,其中国际领先产品约占12%,国际先进产品约占17%;国内领先产品约占39%,国内先进产品约占22%。
经过20年拼搏、创新,中关村开始打破国内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局面,率先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参与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的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打入国际市场,占据60%的市场份额。北京畅讯信通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核心路由器交换芯片,打破跨国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北京六合万通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我国首枚无线局域网系列集成芯片组,为我国在无线局域网领域建立自己的标准提供了有力支持。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温超导线材已投入使用并实现并网运营,使我国成为第三个能规模生产高温超导线材而且能并网运营的国家。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宽带无线通信和宽带无线接入的众多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基于SCDMA技术标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的无线通信技术体系,为我国未来在无线通信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和利时集团公司是国内惟一能提供核电控制系统的企业,凭借多年积累形成的核心能力,目前已可以与西门子等老牌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吉贝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国际新兴的商业智能领域与IBM等跨国公司竞争,其自主研发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诚信评估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上海证券交易所。
新技术与世界同步
经过20年不懈创新,中关村已开始从出口产品、劳务向技术、服务、人才、资本、标准的“走出去”转变,一些新技术与世界同步。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突破每秒计算11万亿次大关,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以上超级计算机的国家。由中关村11家企业发起设立的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与国外大公司合作,首次实现国内外30余家企业基于IPv6的联网运行,其中清华紫光比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港湾网络有限公司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高端路由器,在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研制的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发进程与发达国家同步。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链条的重要一环,技术成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从一定程度上说,技术标准甚至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技术标准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正在向这一制高点发起冲击。
目前,中关村企业主导创制的国际标准达14项,一批企业参与欧盟下一代互联网研究项目。一些企业开始凭借核心专利参与创制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并与跨国公司争夺行业话语权。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我国制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已被国际电联确定为三大国际标准之一,这是中国企业迄今制定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在3C产品融合的大趋势下,跨国公司均试图借助标准争夺未来数字家庭大市场的领导权。在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联想、TCL、康佳等41个单位组成闪联产业联盟,目前闪联标准已成为3C协同领域第一个国际标准。
在大唐、联想等企业身后,中关村越来越多的企业围绕技术标准话语权与跨国公司展开激烈角逐,像高清晰播放设备、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赫立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无线短程通讯标准等原创技术已成为国内、国际行业标尺,北京天元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一家企业便拥有6项已颁布文本或正在研发的国际标准。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自主创新让中关村企业突破传统增长方式,开始从与外商合资、合作兴办企业向并购国外企业和境外上市转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勇敢地“走出去”,整合和利用国际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并购韩国现代显示TFT-LCD业务跨入世界一流显示设备制造商行列,将我国显示产业的技术水平与日本、韩国的差距缩短了8年。联想通过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PC制造商。2007年,联想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这是我国内地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民营企业。
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是中关村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用世界一流的技术、人才和国际资本打造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这已成为中关村新的梦想。截至2007年年底,中关村境外上市公司达53家,占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我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中关村企业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关村企业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我国在境外上市的第一家手机设计企业——德信无线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从设立到境外上市时间最短的企业——空中网;我国在境外上市的第一家搜索引擎企业——百度,百度还是美国资本市场213年来首发日涨幅最大的外国公司,是第一家股价超过100美元的中国公司;我国在境外上市的第一家农业科技企业——奥瑞金种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我国在境外上市的第一家医疗技术企业——北京源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我国在境外上市的第一家芯片设计企业——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我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银行业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国内全流通时代IPO第一股——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关村企业的接纳,代表着其对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的肯定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海归”抢滩中关村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先后有上百万学子负笈远行,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民族重托,在海外高校寒窗苦读。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鼓舞着千千万万的海外学子。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一批又一批中华优秀学子从北美、欧洲、日本等世界各地,满怀报国之心踏上了回国创业之路。中关村以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品牌成为一块磁石,吸引着大量“海归”前来创业。
近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到中关村创业逐渐形成热潮,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两家海外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成立。张朝阳、汪延、李彦宏、周云帆、邓中翰……这些如今在中国IT业呼风唤雨的人物都是归国创业的留学人员。截至目前,中关村累计吸引海外留学人员1万人,创办“海归”企业4500家。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孵化器已达25家,总孵化面积5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00家,累计孵化企业2200多家。
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的资金大多来自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经营团队是国际性人才,技术研发与国际同步,市场横跨海内外,创造了领先的技术和突出的市场业绩,已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芯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一年,就成功研制出高清解码芯片,并通过专家鉴定。留美博士胡晖投资15万美元创办的海纳维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业两年后被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威泰尔公司以1800万美元收购,“胡晖现象”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邓中翰等多名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的留学归国人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都杰出人才奖和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搜狐、新浪、百度、中星微电子……这些在业界赫赫有名的企业都是留学人员回国创办的。
国际合作聚集全球创新资源
近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逐步发挥出来,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活力不断提高,同时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在中关村集聚。风险投资家带着资金来了,跨国公司带着项目来了,海外学子带着技术来了。今天的中关村已从单纯引进国外设备、外资向引进关键技术、创业投资、高端人才、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转变。
据统计,中关村吸引的境外创业投资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这里活跃着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德丰杰风、红杉资本、英特尔(博客)投资及摩托罗拉风险投资等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甲骨文、IBM、微软、英特尔、Google、诺基亚等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关村设立的分支机构和地区总部近80家,其中研发机构70家。很多跨国还设立了中国区总部甚至亚太总部,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跨国公司入驻最密集的区域。园区企业始终站在引进、消化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的前沿,国内多家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如联想与英特尔、用友和中星微电子与微软、中科红旗与甲骨文等内外资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出中关村科技园区已具备吸引跨国公司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表明园区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中关村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一些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竞相向中关村抛出合作的“橄榄枝”,中关村已与美国硅谷、日本京都、韩国大德、法国索菲亚等世界知名科技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关村科技园区已不仅是中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而且正在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地,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
2008年2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应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凯瑞姆博士邀请,参加了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以“致力解决气候变化——联合国与世界在行动”为主题的联合国大会专题会议,并发表专题文章《北京高科技园区以清洁技术参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这是我国科技园区代表第一次把声音带入联合国总部讲坛,中关村在联合国的亮相,标志着中关村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200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08年6月颁布的《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将中关村打造成国家自主创新品牌,努力实现由民族品牌向国际品牌的转变。未来20年,中关村将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高端,选择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路径,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动体制、政策、管理和组织创新,积极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关村正满怀信心地向着由中国创新中心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转变的宏伟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