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推动自主创新 高校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0-02-04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推动自主创新 高校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0-02-04 作者: 信息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2010-02-03 提供者:吴绍棠

    昨日座谈会上,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建言:以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育和发展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他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在“保八”目标实现,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向调结构,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这一发展思路,关系武汉未来,我们有必要密切注视,进一步研究,推动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他分析,武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科教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环境(制度)优势,市委、市政府已做超前部署,相信会有积极成效。

    中欧能源学院

    落户华中科大

    昨日座谈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透露最新消息,已接正式通知,欧盟和中国政府合作的项目“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学院”正式落户华中科大,该院将培养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

    此前,欧盟与中国合作,仅在北京建立了中欧法学院,在上海建立了中欧商学院。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培根希望能和示范区联手集聚人才。他说,虽然示范区的企业和高校都可以自己招揽人才,但对有些人才来说,无论到哪一方,吸引力都还不足够大。李培根举例,一家企业目前发展实力不够强大,一些高端的人才可能嫌“庙太小”,不愿意过来,这时,学校这个平台就有可能吸引过来。反之,有时候学校想吸引的人才,如果他技术上很强,可能对待遇要求特别高,就可以在开发区支持下吸引过来。他建议,双方吸引的人才,可以打破常规,两边挂。

    促进技术变商品

    给个人80%技术股

    “在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能否把给个人的技术股比例拉得更大一点,达到80%,学校就拿一个20%的管理费算了?”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烈云建议,大胆解放思想,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工作者把技术变成商品。

    丁烈云说,从技术到样品,高校是有机制的,这期间,科技工作者可以发表文章、申请专利、申报奖励。但将样品变成产品甚至商品,则是一个遥远的过程,需要工艺、管理、技术的标准化,要做大量工作,没什么科技含量,却要花很多钱,还不能发表文章,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他提出,如果将知识产权比较大的一部分量化到个人,可以激励教授们把一件事做到底,建议湖北省、武汉市出台一个统一的意见,便于高校参照执行。

    武汉理工大学姜德生院士,总结自己10年董事长工作经历时深有感触:自主创新,一定要和市场结合起来,因为“如果你的技术是新的,你的市场同样是新的”。

    姜院士说,国外高校,尤其是理工类的,在搞一个发明的时候,一开始就会结合市场来考量。英国一名教授在发明光纤火灾报警之初,就考虑这一技术出来以后,要形成一个什么产品,占领一个什么市场,如何长时间占领市场等。后来,这名教授成立的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成了国外做光纤火灾最大的两个公司。

    姜院士说,做研发和做产品,有相关,实际上却完全不同。做研究,主要是创新,强调技术新颖;做产品,主要是做工艺、做装备、做市场。只有两者结合好了,自主创新才能更快地转化为产品,才能使得效益更大。

    自主创新

    打好“国防牌”

    空军雷达学院院长蓝江桥提出,国防科技是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成效的自主创新领域之一,武汉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当打好“国防牌”。

    据介绍,武汉地区有6所军队院校,数量全国最多。这6所院校分属不同大单位,在总参、总政、总后、总装、海军、空军、二炮中,除总政没有院校在武汉以外,其他在汉都有院校。同时,武汉还拥有众多的从事国防研究的一些研究院所。

    蓝江桥提出,围绕抢占空间防御战略制高点为突破点开展创新。他认为,应把军队院校的科技力量纳入到武汉市科技资源中,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支持军队院校以多种形成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依托军队的重点实验室,建立军地两用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军民科技成果的相互转化。

    将应对金融危机措施

    移植到自主创新中

    “建议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措施,移植到创新工作中。”江汉大学党委书记谭仁杰提出,在社会氛围和政府服务方面,要营造和维护一个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

    谭仁杰说,去年我市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可以延伸一下,把这些非常措施应用到自主创新上来。他提出,政府对创新的企业、创新的研发机构、创新的团队和人才的创新服务,也要像应对金融危机那样,并且采取可持续的政策投入,以此推动示范区建设。

    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谭仁杰认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他建议建立一个系统、开放、多方式、多路径的激励机制,比如可以实行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创业期权和期股等。

    “为什么沿海地区成果转化比较容易,在内地转化比较难呢?”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陈兴荣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跟文化和体制机制有关,他提出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和体制机制。

    陈兴荣打趣地说,在内地做事,往往是“红旗飘飘,彩旗高挂,喇叭一响,领导一讲,协议一签,屁股一拍,这事后就没有下文了”。但在广东等沿海城市就不一样了,那边协议一签就盯得很紧,甚至一个细节,你没有考虑到他们却替你考虑清楚了,很容易生根开花结果,恐怕这就是一种文化。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