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把脉东莞产学研突破路径 逐渐摸索适合自己模式

发布时间:2010-03-31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把脉东莞产学研突破路径 逐渐摸索适合自己模式

发布时间:2010-03-31 作者: 信息来源:东莞日报 2010-03-29 提供者:吴绍棠

    年初,东莞市在防传统产业模式复归“十招”中提出: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在若干个关键领域实现技术领先。

    实现技术领先,产学研合作能否发挥作用?历经13年发展,东莞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产学研模式。通过对这种模式的不断优化,能否实现“十招”的要求?对此,本报记者以东莞产学研现状为样本,请有关专家建言献策。

    东莞模式

    上周,东莞产学研考察团从北京返回,带回了38个新技术合作意向书。

    方旺福,考察团成员之一,东莞科旺电源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此行颇丰,与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芯片封装技术”产学研合作协议,“公司要未雨绸缪,开拓新兴市场,寻找新增长点。”方旺福说。

    谈起产学研,方旺福很有感慨,因为此类考察活动,东莞已连续开展了13年,从1997年至今,东莞产学研合作已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走出去】

    借鸡生蛋带着企业去高校找项目

    与广州、佛山等城市相比,东莞“产学研”存在先天不足:缺少大学、缺少人才源、缺少技术源等“三缺”。

    面对“三缺”,东莞科技部门想到了“借鸡生蛋”,借助外来科技力量帮助东莞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在“借鸡”的基础上,孵化“蛋”,培育自己的科研产品。

    从1997年开始,东莞开展了一项科技合作活动——名为“科技合作专线”,由市政府牵头,每年组织4-5批科技企业到著名高校开展科技考察活动。

    然而这一走出去的活动,在当时开展并不顺:报名企业家人数少、线路少。

    2002年开始,企业态度来了个急转弯,开始热衷参加科技考察。转变的原因,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冷晓明分析,是企业尝到甜头了。

    2008年10月,市科技局组织企业到上海高校找项目、人才,广东宏远集团电器工业公司总经理徐丰彩,与上海海事大学签署了“海运盐雾腐蚀环境的研究与改变”合作意向协议。徐丰彩谋划着,计划借这个项目与高校一起申报国家863计划。

    【请进来】

    科技合作周让校企面对面谈生意

    李永广,市科技信息中心主任,目前正忙着撰写2010年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活动第一阶段会议的材料。

    李永广介绍,每年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都有来自全球的高校院所带着项目,到东莞寻求合作。市科技局副局长严济荣将合作周这一创举,喻为政府搭台高校企业唱戏,将高校院所请进来举办一场“科技集市”。

    严济荣说,“目前,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已被省政府作为重要创新活动纳入了《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是全省重要科技活动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签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累计达到230多项,1000多家民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

    【本土化】

    邀高校办研发机构服务本土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要借助外来的科技资源。产学研合作如何实现本地化,东莞出的答案是:高校科研院所嫁接到东莞,让高校在东莞办研究机构。

    市科技局局长何跃沛表示,在东莞设立研究院,能从根本上解决东莞“三缺”现象,是东莞产学研合作工作努力的方向。

    2007年,由东莞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落户松山湖。同年8月,东莞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同样落户松山湖。2008年后,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落户……一个个本土化的研究院,如雨后春笋涌现在世界工厂。

    何跃沛表示,研究院落户东莞,不仅为单个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更为行业、产业提供转型动力。

    面临尴尬

    说到产学研,不能不提到两个尴尬。一个是,大学学校拼命搞科研、抓科研,大量科研论文发表。另一个是,在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方面,大量科研单位研发的技术却待字闺中,而企业找项目却踏破铁鞋。

    技术待字闺中

    企业众里寻它千百度

    东莞市科技合作促进中心主任王祥明举例说:在东莞曾经一个做花卉的公司,4个股东投资了2000万元,研究一种淤泥处理技术,进行自我研发,可是花了4年多时间都没能研究出来,结果该公司一个股东参加了一次产学研考察。

    令这个股东吃惊的是,武汉大学已经在几年之前,就已经研发出来了。而武汉大学方面也表示,这个项目研究出来之后,也没有考虑它的市场价值,因此一放就是几年。之后,自然是一拍即合。

    王祥明说,在企业与学校之间,这种事情时常发生,这也体现了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极度不通畅。

    “很多技术成果,研究它们的教授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用处。”此次,与东莞考察团合作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教授毫不讳言地指出,由于科研院校与企业沟通比较少,因此很少考虑研究成果的市场效益,有些科研成果唯一的价值就是为研究者的评级考核加点分了。

    合作耗时长

    企业急功近利等不及

    而更关键的问题是,一个科研成果,从技术研发到真正推向市场,要经历原型、样品、产品、量化生产、推向市场等多个环节。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副院长安建平表示,项目专家在跟企业合作时,如果企业没有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技术对接,“这个一般也难成功。”

    而曾与东莞泽龙电缆合作过的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方面的专家叶代启教授,则以自身的经历,指出了东莞产学研合作需要解决问题。一企业在“骗”到叶教授的清洁生产技术后,拒绝履行承诺,不支付酬劳。

    “有些企业不守信用,以为骗了技术可以自己单干;有些企业则不兑现双方签署的协议,不付出该给的利益;还有的企业运用技术的意义不够,积极性不高。”叶代启说,这些都影响东莞的产学研合作。

    对单个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始终存在风险。高校院所的研究成果从走出实验室,到完成中试,到最终产业化,这个过程存在不确定因素,需要消耗的时间、投入的资金,往往都不能确定。而一些急功近利的企业家,往往不能意识到这一点,给产学研合作带来一点点羁绊。

    把脉路径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东莞特邀研究员林江建议,东莞需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层次,开展产学研联盟合作,改变过去产学研之间短期、分散的合作模式。

    明确利益分配

    制定技术入股

    那么东莞产学研该如何做得更好?

    泽龙电缆的总经理叶炽德认为,建立利益分配制度,是产学研合作双方必须“坦荡荡”面对的问题。

    记者在该企业与华南理工大学一教授签署的合作协议上看到,协议上面注明了“知识产权归企业、重大成果归企业;企业会优先保证产学研合作经费,给予专家该有的物质利益,成果产业化了,专家能获得奖励。”甚至专家的食宿、路费等费用,也在协议上有注明:专家的食宿、路费等费用,企业可报销。

    叶炽德建议,合作前,双方的利益问题必须明明白白讲清楚,并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企业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如果专家取得重大成果,对专家给予奖励。

    从政府层面来说,深圳清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深圳力合孵化器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王仕华建议,政府可倡导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王仕华表示,东莞当务之急,是制定技术入股、无形资产评估等管理办法,使企业家能充分利用分配手段,较好地解决企业和技术持有者的利益冲突。此外,政府要制定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及其配套管理办法,遏制违法侵权的势头。

    除了制度改革,产学研合作也需要感情上的沟通。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牟伯中早在1988年就到我市进行了科技考察,熟悉我市产学研合作情况。他建议,产学研合作双方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双方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组织高层碰头会。

    深化合作层次

    建立产学研联盟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东莞特邀研究员林江建议,东莞需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层次,开展产学研联盟合作,改变过去产学研之间短期、分散的合作模式。

    林江认为,从组织形态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将形成一种长期的、紧密的和稳固的合作关系。从长远看,战略联盟的建立便于成员各方慢慢走到一起,形成一批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这对整个行业发展有利。

    在项目的选择上,联盟的重点也不再是某家企业或研究单位个性的技术问题,更多的要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而通过战略联盟这个平台,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