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产学研”推动自主创新

发布时间:2010-07-13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产学研”推动自主创新

发布时间:2010-07-13 作者:陈婉婉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合肥) 2010-07-11 提供者:吴 璐

    由政府搭建平台,组织高校与企业开展对接合作,为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引智、引技、引资服务。

    一边是成果频出、期待实践检验的高校“智囊”;一边是在市场经济中奋力搏击,急需知识技术护航的地方企业。如何让双方成功对接?

    近年来,我省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政府和高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动员和组织全省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引智、引技、引资平台。

    打造南北两大品牌

    7月2日,300多位高校教授、博士生,接受“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对接会”之约,从四面八方赶赴巢湖市。35℃的高温,阻挡不住校企双方的诚意,会上示范区10个市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共签订440项合作项目。

    近年来,我省每年都举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地区(包括合肥市、蚌埠市)两场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吸引了全省和邻近省份众多企业、科研机构的广泛参与,突出皖江皖北两大发展主题。这一南一北两大品牌对接会,已成为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引智、引技、引资的综合平台。

    2009年在淮北市举行的第三届皖北区域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上,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在内的省内外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近500位专家与亳州、宿州、阜阳、淮北、淮南、蚌埠、滁州、合肥八市的400多家企业进行了对接,有538个项目达成了正式合作协议。连续在巢湖市举办的对接会更是形成了丰富的办会经验,征集、链接、承接、对接、结对、跟踪、实施、验收——“八道工序”促成了一批区域创新机构的建立,催生了一批新的产业。

    据省教育厅统计,“十一五”以来,该厅牵头主办了12次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活动,签约项目2400余项、研发经费6亿多元,数千名专家教授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一线服务,一大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开路先锋”做足功课

    为了放大对接会效应,2009年省教育厅启动了高校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到目前为止,共派出科技特派员358人。这些被称作“开路先锋”、“侦查员”的特派员们,帮助企业摸清关键技术需求、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参与技术研发和条件建设。事前摸好底,不少高校就按照产学研对接会安排,提前开展项目预对接,如今年皖北地区对接会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都组织专家进行了预对接活动;安徽农业大学还由校长带队,组织20多位专家、教授,与宿州、亳州两市政府和企业围绕现代农业进行大对接。

    今年我省又组织开展了教授博士企业行活动,为企业提供贴近式智力服务和技术支持,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面对面”合作交流活动。同时,为丰富日常活动,还配合组织了“产学研合作论坛”、“自主创新大学校长论坛”等一系列产学研合作活动;组织高校参加各年度的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一系列活动,2009年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上有150多个高校科技成果与合芜蚌区域的企业成功对接;与省经信委联合举办的马鞍山市产学研活动、创建全省产学研示范企业等。通过这些活动,高校与企业已合作共建一批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和产学研战略联盟,攻克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养了一批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有效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由于政策激励和工作的连续深入推进,一条政府主导、市校联动、校企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之路,正被修筑得越来越牢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积极探索以学校重大项目、重点科研成果为对象、技术转移服务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来构建特色鲜明的技术转移体系。据中科院院地合作局统计:近两年技术合作带动的国民经济新增产值为23.2亿元,其中安徽省为9亿元。

    合肥工业大学坚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办学理念,实施产学研工程,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积极加强与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等企业的紧密合作,探索实践产学研用结合、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路子,产学研硕果累累,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安徽农业大学坚持“走大别山道路”的办学方向,围绕现代农业,构建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专家对接具体项目的“三层对接”立体空间,实现无缝对接、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校市全面合作取得显著实效。自2008年与皖北宿州、亳州两市签订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以来,联合开展粮食丰产、黄牛振兴、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等合作项目57项,争取项目经费数千万元;开展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一次次刷新我省小麦单产记录,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成果还荣获2009年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发挥各自优势,与马钢、淮南矿业集团等单位合作,也取得了显著的产学研合作成效。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