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加强大学与企业合作 促进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0-05-05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加强大学与企业合作 促进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0-05-05 作者:张红梅 信息来源:人民网 提供者:汪曲

    加强大学与企业合作 促进人才培养——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举行第一次论坛讨论

    作者:张红梅

    来源:人民网2010-05-05

    2010年5月2日下午,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举行了以“加强大学与企业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为题的论坛讨论。论坛讨论由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主持。在台上参与论坛讨论的五位嘉宾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吉恩·布洛克、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IBM公司首席顾问周伟焜、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李杰。现将第一次论坛讨论情况汇编如下:

    沈健厅长首先说: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校企合作,一方面,引导和支持高校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需求引导高校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创新能力。下面分别请五位嘉宾就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布洛克校长说:我们非常希望与企业界建立联系,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最近一些项目。2008年,我们学校和北京大学利用两所学校在工业和理工科领域校企合作的各自优势,建立了一个合作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两所学校互相交换学生到对方的学校学习。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个企业界的咨询委员会,百度公司、北京市政府以及很多企业的代表都参加了这个咨询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我们了解到中国企业的兴趣。再举一个校企合作的例子。我们学校有一个加利福尼亚纳米技术中心,通过这个中心我们和企业进行合作,来促进纳米技术领域的科研和成果转化。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涵盖了很多研究领域。我们已经和十个新创公司建立了企业孵化器工程。通过这个孵化器,我们与企业建立越来越紧密的伙伴关系。

    郑南宁校长说:校企合作非常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学与包括微软、IBM等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对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也为这些跨国公司输送了非常优秀的人才。西安交通大学近年来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现在,中国本土也出现了像华为、中信等大的跨国企业。大学与这些本土企业的合作,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中国大学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对于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希望今后大学能与企业进行更加广泛、综合和深入的合作。

    王树国校长说:在校企合作中,大学是受益者。校企合作使得企业对人才需求渗透到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学习团队精神,认识复杂社会,这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优秀员工。坦率地讲,中国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在高等教育这个环节上让孩子们有更强的能力面对社会的挑战。一所好的大学既要有好的学生,也要有好的师资。但是,现在我们大学好的师资偏少。我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使我们的教师感受到产业带来的技术革命给我们传统学科带来的挑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校企合作中也是受益者,学校与许多国际国内跨国公司都有合作,这些合作使学生更快成熟,使学校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因此,希望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周伟焜首席顾问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和中国几十个大学建立了联系,使得100多万学生受益,我们也从中国的大学聘请到最优秀的学生。下面,我谈谈我们目前工作的一些情况。从2007年起,我们公司开始研究平面科学技术和应用。这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目前我们已经和30所大学开展了这方面的合作。今天的平面科学就像50年前的计算机那样是个未知领域,我希望我们的大学能为此做好准备,我们的学生能为此做好准备。我们在做的另一个工作是智能星球的研发,希望通过更加先进的系统提高城市和整个地球的智能程度。今年3月,我们和同济大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我们将合作建立一个智能城市研究所。未来,我们还将和更多的大学建立伙伴关系,取得更多的共同成果。

    李杰副总裁说:对企业来说,管理质量的核心思想是对标准的符合。对人才的管理也是一样,需要管理人才的标准。我们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设了15个专业类,通过专业类别设置不同的任职资格标准,以此来引导人才的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对人才质量进行相应的管理。当然,不同的专业岗位会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就像今天上午耶鲁大学莱文校长讲的一样,有的专业岗位需要的是接受通识教育的人才,有的专业岗位需要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才。我们认为,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才在业务上会有更大的灵活性;对于接受通识教育的人才我们会设立一些引导的标准,比如说IBM前几年给华为带来领导力的项目,就是为接受通识教育的人才做标准上的引导。关于校企合作,我认为,企业可以拓宽与大学的合作,不限于过去的奖学金设置和安排学生实习,企业还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比如介入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学习资源建设、人才标准制定等等。此外,作为一个有信息能力的企业,我们有责任并愿意利用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支持教育的发展,适应年轻人获取知识的方式。企业还可以做一些创建共享环境的工作,帮助学校更快拉近和社会的距离。企业的创新完全是被客户,被供应商所引导的,我们和很多用户建立创新中心,其实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学生如果能更早地介入到这些创新中心的工作当中去,我相信他对社会,对企业的理解可能会更快地提高起来。

    沈健厅长问布洛克校长: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如何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布洛克校长回答: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和企业要在一个联系紧密的环境中共同工作。要为校企合作建立必要的相关设施,使得大学的科学家能够和企业界人士共同协作,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跨学科领域中进行合作是最好的模式。

    沈健厅长问郑南宁校长:有一种说法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讲,产业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但是现在看来教育不仅仅是后天,同时又是今天和明天。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来进一步明确澄清这么一个看法?

    郑南宁校长回答:教育是跟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不是后天的事情。在人才培养中,工程科学或者是技术应用的专业,需要和企业开展紧密的合作,但是纯基础学科的发展需要另外一种方式。大学首先要为年轻人提供一种更开放和更宽阔的视野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培养兴趣,使得他们对未来,对他们将来投身的事业充满热情。和企业的合作,使得学生获得很多思想的启迪。企业需要优秀人才,需要与高校紧密的合作,说明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不仅仅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同时也是明天我们需要更加加大投入的,也更是我们社会后天将来所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事业。

    沈健厅长问王树国校长:高校在参与校企合作中有哪些最有效的形式?

    王树国校长回答:学校和企业合作,是学校寻求社会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学校自身的社会责任之一,各校情况不一,我谈一下哈工大的情况。我们有两个研究院,一个科学技术研究院,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另一个是工程技术研究院,专门研究目前社会产业界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是校企合作的一个平台。研究院的实力很强,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都落脚在这个工程技术研究院,这个形式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衔接人才培养和企业之间的需求。我们瞄准企业需求的重大背景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有很多和企业联合设置的工程中心和实验室,企业投入经费,我们利用这些经费组织学生来从事研究。我们还希望学生能够从这个实验室走出去,去企业亲身体验他们的成果是不是满足了企业需求。

    沈健厅长问周伟焜首席顾问: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对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否还存在差距?作为一个企业家,你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哪些要求?

    周伟焜首席顾问回答:事实上,一个企业永远认为大学训练出来的人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需求。刚进入公司的人需要公司的培训,但是我们认为通过与大学的合作,我们可以把培训的过程缩短。

    沈健厅长问李杰副总裁:未来校企合作应该把握哪些主要的方面?

    李杰副总裁回答: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和高校的合作可以更多一些。我同意周总的观点,刚毕业的学生不可能出来就能用,我们要缩短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培养他们对社会、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尤其是对80后和90后的学生。所以,今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比过去做的更多一点,要主动在人才标准和人才发展方面多做一点。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问:全面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最高要求,大学不会专门为了某一企业或者机构去培养人才。如果大学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去社会上工作,从企业的角度讲,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周伟焜首席顾问回答:第一,要具有全球观,学生最好有机会去外国学习。第二,我们需要T型人才,即广博的知识面和某一方面的专长相结合。

    郑南宁校长补充回答:第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和具有批判精神的全人。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有企业的价值取向,大学有自己育人的价值取向,要寻求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评论:我特别赞成周总说的大学永远也不可能满足企业的具体需求,这个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回答。我认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大学培养的目的。企业需要的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大学生首先是人,做人做好了以后才能做好事,所以我们讲到合作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是要把一个人培养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工程师,而是要培养成善于和别人合作的工程师。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赵德武问:中国的教育有两根指挥棒,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是高考,高等教育的指挥棒是就业。现在有些大学可能在教学改革,在人才模式改革方面,在有意无意地从学生就业方面来考虑,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这是大学适应时代必须进行的改革。第二种回答,现在的大学显得太功利化了,那么,究竟是大学引领时代?还是时代牵引大学?

    什么样的大学引领时代?什么样的大学被时代所牵引?

    周伟焜首席顾问回答:不能够绝对说是时代引领大学还是大学引领时代,我认为是互动的。

    李杰副总裁不同意周伟焜首席顾问的观点,他认为,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引领社会潮流的一份子,作为时代的一分子,企业希望能够牵引大学,因为我们是大学的客户,至少在人才供应上是客户之一,客户还包括政府等。企业希望有很好的人才供应到大的时代里面去,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

    布洛克校长对此问题的看法是:大学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方面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视野开阔,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就业。美国的解决方案就是本科和硕士学位五年或者六年两个连续在一起,前几年接受通识教育,后一两年接受专业教育。这是比较兼顾的办法。

    郑南宁校长对此问题的看法是:不能去讲这些大学是引领时代或者那些学校是由社会时代去带领。因为大学的产品就是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必须考虑人才毕业以后社会对它所提出的需求。

    王树国校长对此问题补充回答:大学对社会既有牵引作用,同时又被这个社会需求所制约,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很难区分。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问: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有很大差别,目前大学校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与校企合作是否有关系?如果有,如何减少这种负面效应?

    郑南宁校长回答:中国的大学目前确实存在着功利化的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大学把跟企业的合作当成办学资源的争取,通过跟企业的合作来提高教师的待遇。国外著名大学没有对科研经费提成的,但是我们中国大学几乎都通过科研经费的提成来提高教师收入。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是要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来提高教师的工资的待遇入手。

    王树国校长回答:企业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文化。我坚决反对学校去办企业,因为高校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但是由于资金所限,又有政策激励,很多老师能够从中获利。哈工大是这样做的:第一,学校可以参与企业的行为,但仅限于成果转让,坚决不控股,只做技术转让,这些技术转让是以学校的法人进行集中统管。第二,教师不能成为一个企业的兼职人员。最近学校在大量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学校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绝不是企业文化的引入而造成的,而是学校自己没有把好关。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评论:第一,大学要引领未来,这是一个共识,既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社会的期望。关于这个问题,我非常同意布洛克校长的意见。第二,关于大学如何与企业合作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产学研模式的转变。最初的模式是技术成果转化,包括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现在是要解决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这方面我觉得的中国的大学应该面向我们本土企业积极合作,帮助他们共建研发机构,同时又吸引我们高层次人才在这些研发机构中发挥作用,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如果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没有可持续创新实体,只靠大学技术转移,解决技术难题,是不可能往更高更远发展的,华为的五万研发人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第三,据资料统计,中国大学培养的最优秀人才中的30%到40%都流向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大企业在中国举办的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我们的本土企业如何吸引人才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