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发展模式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0-08-27 作者:董笑非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2010-08-26 提供者:吴 璐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模式的探讨已经上升到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我國的生物醫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其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模式的发展特点、结合模式、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今后我国科研院所仍承担着基础研究重任,而服务型企业将成为研发主力军。对企业而言,只有侧重于应用、侧重于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药研发工作,才能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中,企业是产业化的最终实施者,也是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而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科研、成果、人才、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他们之间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将最终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经济飞速提高最有效的动力。可见产学研的创新模式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体系中上、中、下游的对接,也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随机应变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源相对集中、企业创新薄弱、产品缺乏创新、重复投入过大、恶性竞争尚存等弊病一直是国家着手改革的重点,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尚需循序渐进,因此加强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对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既是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应时之需。
国家在创新体系中始终将规模化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对其投入和扶持力度也在逐渐增大,由此使得这些科研院所和大学在资源配置、人才储备、信息渠道等方面都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趋势在类似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尤为突出。
国家的支持,多年的积累,造就了这些科研院所和大学成为我国新药研发的主要力量,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依然居于主导地位。
随着全球创新分工的不断细化,在新药开发领域,创新链条被拉长,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新药研发链条已被分化为多个环节,中小型研发服务企业已逐步成为这个链条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组织框架小,人员和经费都充分集中,当在新药研发的某个环节中获得技术支撑优势后,就可以以此为起点充分发挥在产学研链条中的作用。
有数据显示,通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的科研院所数量大幅度减少,从改革前的5000多家减少到3000多家,其中1200家开发类院所转制成为企业。这些重大举措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都是由此转型而来。
伴随着我国几十年改革,中国制药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及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前期无序发展等因素影响,已造成成果转化率低、资源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科学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严重阻碍生物医药产学研结合体系的发展。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从机制到运营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模式多样
区域性的产业联盟。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融合地区内的科研院所和大学资源,结合当地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区域性的产业联盟,是我国各地区常见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比如南京生物医药产业联盟、西安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联盟等。
区域性的服务联盟。依托当地科技资源,建立区域性服务联盟是国内大型城市的主要做法,比较典型的有北京中关村研发外包联盟、北京生物技术外包联盟、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上海科技条件平台等。
以专业划分的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导,结合专业领域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建立专业模式的产学研体系,也是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做法。比较典型的有石药集团牵头27家抗生素、维生素领域的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和院校,建立了抗生素、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最近由中生集团牵头成立的流感疫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未来可待
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院所大多都有政府扶持背景,一般都有着深厚的科研文化底蕴。虽然现阶段仍处于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体系的首要环节,但随着人才的进一步交流,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科研院所将逐步在产学研体系中发生角色转移。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已在国内很多行业中体现出优势,只有侧重于应用、侧重于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药研发工作,才能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论证工作中,以“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为代表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扶持体系里,依托企业打造创新平台的倾向性意见逐渐突出,为科研院所未来在产学研体系中的角色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模式中,科研院所将利用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有可能逐步发展为承担基础性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角色。基础性研究是整个新药研发的源头,关键技术是提升产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人才资源是产学研体系的执行者,因此科研院所在产学研体系中作用依然强大。
在产学研体系的研究中,很多专家都曾提出引入“官”和“资”的概念,从而创新性地提出“官、产、学、研、资”模式。其中“官”代表政府支持,“资”代表引入资本运作,这两个元素对产学研发展模式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作用。从国外的先进案例可以发现,政府支持力度是决定产学研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资本概念的引入对新药研发直至产业化都起到加速发展和资金支撑作用。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对产学研的结合问题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从经费支持到《科技进步法》的制定都在从各层面启动产学研创新模式。以北京市科委为例,从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到首都条件平台的设立都彰显了对产学研发展的支持和帮助。而在资本介入上,风险投资、各类基金甚至即将出臺的創業板都将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发展搭建健康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