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广东产学研合作的聚变效应

发布时间:2010-08-26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广东产学研合作的聚变效应

发布时间:2010-08-26 作者:李 刚 信息来源:南方月刊 2010-08-25 提供者:吴 璐

    虽然当前广东的产学研合作已经颇有成效,但是对于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的技术支撑来说,还远远不够。当前无论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还是双转移,都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

    财政累计投入70多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超过800亿元,实现产值7000多亿元,这是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五周年体现在经济上的成绩单。

    7月27日,省部产学研结合五周年总结大会在广州举行,产学研合作的力量得以充分展现。而就在大会召开的前一天,广东省政府分别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在广州签订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三部两院一省”共同推进的产学研合作即将在南粤大地产生新的聚变效应。

    肥了企业,壮了院校

    “微功率电源开关技术的应用,让公司去年新增了两三千万元的销售额,而目前这项技术只是在公司一部分产品上得到应用,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估计今年新增销售额能过亿元。”瑞德电子集团研发中心主任郑魏告诉记者。

    瑞德电子集团是一家从事家用电器控制器研发、制造和销售的企业,公司从2004年就开始微功率电源开关技术的研究,但一直难以突破。“微功率电源开关技术是行业趋势,欧盟就要求2011年家电产品待机功率为1W,2011年后降低到0.5W,这让整个家电行业的出口面临着巨大压力。我们是家电产品的上游企业,压力自然给传递了过来。”郑魏说。

    2006年,瑞德迎来了绝好的机遇。由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开展,瑞德电子承担了华南家电研究院电子控制技术研发中心省部产学研研发平台的建设任务,通过与一些高校的合作,瑞德电子很快取得了微功率电源开关技术的突破。

    像瑞德电子这样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事例,在近几年的广东产学研合作中数不胜数。

    “高性能新型高分子结合剂市场广阔,未来几年将有几十亿元的市场份额。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攻关,但是花了几年的时间,前景一直不乐观。去年,通过与四川大学的合作,很快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预计明年项目就可以结题。”广东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育航告诉记者。

    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仅企业从中获益,对于高校、科研院所来说,也受益良多。“可以肯定的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了解产业需求的科研人员,同时从产学需求的角度来说,也明确了学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中科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顺德现代工业技术中心主任陈冰冰博士认为。

    作为省部产学研合作四川大学派驻奔朗新材料公司的科技特派员,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雷毅对此也颇有感触。

    “以前我对企业不太了解,后来通过深入企业,对产业需求就有了更多的了解,既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也让自己的成果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雷毅说。不仅专家、学者本人在产学研合作中有收获,其所依靠的高校、科研院所,也在产学研合作中得到了提升。如雷毅所在的四川大学,依托产学研合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都受益匪浅。近5年来,四川大学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净增了15个,学校高分子、皮革、电子等专业毕业生,到广东企业就业的人数超过6000人。

    据了解,5年来,通过开展省部产学研合作,全国共有310所高校、331个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在广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累计新增产值7000多亿元,新增利税1100多亿元,获得专利2万多件。

    产学研合作再“扩军”

    此次省部产学研结合五周年总结大会召开之际,工信部和中国工程院的加入颇为引人关注。

    “虽然当前广东的产学研合作已经颇有成效,但是对于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的技术支撑来说,还远远不够。当前无论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还是‘双转移’,都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结合处处长刘炜说。

    从2005年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率先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到2009年初广东省又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再到如今工信部、中国工程院的加入,广东的产学研合作不断进行着“扩军”。

    “工信部是与广东产业发展整合度最大的国家主管部门,对于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突破一些行业标准都有着极大的作用。此外,工信部直属7所高水平大学和一大批高层次科研院所集聚了大批国内外优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沉淀了大量优秀的科技成果,可以说是我国科研开发领域的重要力量。”刘炜表示,对于工信部来说,也需要在广东做一些试点,尤其是在信息产业方面,广东占全国1/4强。

    继与中科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后,广东与中国工程院的结合,显得顺理成章。

    “广东当前最缺的就是高端人才,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国家队,拥有大量的优秀科技成果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刘炜告诉记者,与工程院的合作,主要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企业研究院和院士团队广东行三种方式,让工程院的这些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参与到广东的经济建设中来。

    对于“新军”的加入,企业也非常兴奋。“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公司将来的目标就是设立院士工作站,现在合作的平台越来越好,将来肯定有机会。”尹育航说。

    在“三部两院一省”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完成之后,广东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产学研大军。接下来,广东的产学研体系是否还会继续“扩军”呢?

    刘炜告诉记者,广东产学研合作下一步将重点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产学研平台面向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近期,广东将与香港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家桥头堡的作用,全面推进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创新体系。然后,进一步与欧美地区、东盟地区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合作,构建大开放、大合作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格局。”

    体制创新有待深入

    “要完善和创新省部院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在省部产学研结合五周年总结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调。

    据了解,自2005年开展省部产学研合作以来,广东在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施了包括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派驻科技特派员等众多创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然而,在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广东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高校、科研院所更关注前瞻性课题,对传统产业关注程度不够,有关方面应该加强导向上的引导,让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参与到应用型研究。”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黄文彪认为。

    “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还存在不少隔阂。企业对研发进度要求非常严格,但这可能与高校、科研院所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方式相冲突。”郑魏说。

    企业有企业的想法,而高校、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也有着自己的不得已。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章国宝副教授告诉记者,他一年多来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经历,学校在考核时基本忽略不计,还是坚持以论文、纵向课题为引导的考核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产学研合作者的积极性。

    “产学研合作,企业得利,自然积极。但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却未必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从目前的形势来说,与企业合作,还不如向国家争取项目经费;而且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还是靠论文、靠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论输赢。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就有难度。”陈冰冰认为,产学研合作,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作保障,当前很多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搞研发,是因为担心投入大量经费研发出来的东西很快就被别人抄袭了,这就要求加强对产业环境的整治。

    在广东产学研合作完成再“扩军”后,如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让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入落实成为重中之重。

    据刘炜透露,广东将充分利用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的大平台,争取在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各方深入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推动高校改革完善现有的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广东正在积极酝酿推出新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接下来将推行特派员工作站、高校科研院所联络员等创新模式,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我们将继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行。”刘炜说。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