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70亿+800亿=7000亿——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五年回望

发布时间:2010-07-25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70亿+800亿=7000亿——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五年回望

发布时间:2010-07-25 作者:左朝胜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10-07-24 提供者:吴 璐

    假如,科技创新是一片田野,那么就有一个季节将这片田野催生出一片姹紫嫣红;

    假如,科技创新是一个战场,那么就有一个号令在这个战场集结出一支无敌军团;

    假如,科技创新是一首诗歌,那么就有一个诗眼把这首诗歌点化成一个美丽意境;

    假如,科技创新是一条大路,那么就有一群信徒沿这条大路追寻着一个心中图腾……

    在广东,这个季节就是五年前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开展的省部产学研合作,以及五年来的勤奋耕耘汗水浇灌;这支军团就是几百所大学科研院所、数万科研专家和大学生、数万科技型的企业;这首诗歌就是广东省在金融风暴中成功突围,开始了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这条大路就是省部合作产学研的光明前途和我们为之孜孜求索的信徒心路。“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年时间,倏忽而过。古人云:“夫以天地之灵,犹五载以成其化。”五年劳作,硕果累累。

    五年来,广东各级财政累计投入70多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10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超过800亿元,全国及境外310家高校、331家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与广东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6000多个,形成专利超过2万件。实现产值7000多亿元,新增利税超千亿元。

    丰收的田野是如何耕耘的?丰收的背后是怎样劳作的?

    霜刃磨砺扬眉出鞘

    话题还是从2008年底开始说起,源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如同一场海啸猛然袭击了全世界!

    2009年,广东,作为中国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最前沿,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一场大考验。更加严峻的还有,广东省正在全面实施“推进产业向东西北地区转移、推动东西北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在改革开放中取得辉煌成就的珠江三角洲,此时已经是寸土寸金了,“双转移”有可能为珠三角带来再次腾飞的空间,因此也有人把“双转移”在珠三角的实施叫做“腾笼换鸟”。

    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一下子横扫了以“三来一补”为主要特色的珠三角加工制造业,订单落空、工厂关门、前景无望、人走楼空……

    2009年,广东面临的是一场生死存亡进退成败的历史大变局!此时此刻,靠什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国际金融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

    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之剑数年磨砺,扬眉出鞘,直取“落后生产力之危、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此举,注定要在中国科技、教育改革的舞台上,演出一场伟大的历史壮剧。

    一年突围五年功夫

    这场壮剧大幕的拉开,是在2005年的那个细雨绵绵的春天里。在广东省珠岛宾馆那间普通的会议室里,省部领导签署了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的协议。一切显得是那么的朴实无华,然而,夏日里滚滚的惊雷正孕育在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里!

    2007年5月,东莞松山湖高技术开发区气球飞舞彩旗飘扬,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不过,当锣鼓停息、礼炮鸣止的时候,这些客人就变身为这里的主人。他们是来自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30多名教授和专家,华中科大与东莞市签约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业研究院。

    东莞有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三十年的建设,这里已经从盛产荔枝稻米的田野,变成了全球不可或缺的加工业基地,被人称为世界工厂。

    东莞有幸,这里成长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能够在火热的建设中冷静思考,能够在高速的飞奔中洞察前路。他们透过世界工厂的林立厂房,较早地把目光投向了百里、千里、万里之外的大学。

    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首都北京馆理所当然的要代表中国水平。由80块巨大的LED显示屏组成的北京馆结构,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成“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造型。这令人惊叹的技术,就是来自东莞华中工业研究院的“多通道融合”“机器人万能臂”技术。北京馆在世博会刚一亮相,东莞华中工业研究院的订单就接踵而来了。

    目前,东莞华中工业研究院已经与东莞上千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这个曾经是鱼米之乡的世界加工基地上,陆续崛起了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柏百顺研究院,这些代表着国家高校科研水平的大院大所,已经成为东莞市工业制造业向自主创新起跳的一个关键平台。

    东莞与诸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飞跃,更为东莞市的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开创了一条康庄大道!因此,在后来的金融风暴中,东莞仅用一年时间完成突围,这与东莞连续五年之多坚持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密不可分。因此,东莞人把这种现象叫做“一年突围,五年功夫”。

    与大学联合成立研究院之类的研发平台,代表着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步入了一个全方位、高层次、系统化、常态化的阶段。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著名学府,纷纷从高校的发展全局中考虑,在广东建立大型、综合性研究院。五年来,通过省部产学研合作,共建了18个高水平的创新平台、10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支机构,1500多个校企合作平台,吸引了10000多名国内外创新人才入粤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在这块热土上,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团队举目可见,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成果俯拾皆是。

    千年古瓷现代低碳

    在佛山南海南庄镇,我们走进了华夏陶瓷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发展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由低到高的发展轨迹。

    这个研究院最先是由景德镇陶瓷学院与南庄镇的合作,当时南庄镇是广东省科技厅试点的科技创新专业镇。科技创新专业镇建设,也是广东科技工作的一个亮点。改革开放在中国东部沿海许多地区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经济特色,广东省科技厅较早看到了一镇一品既有市场集中产业链集中的优势,也有竞争激烈研发低水平重复的劣势。于是,广东省科技厅就利用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在每个专业镇成立一个为全镇产业服务的创新中心。最大限度地集成了产业创新优势,优化了各企业的创新资源,提升了整个专业镇的产业化水平。如今,拥有类似华夏陶瓷研究院这样创新平台的专业镇,在广东省已经多达几百个。可以这样认为,广东近十年来的重大科技举措,几乎都可以看到产学研合作的影子。

    那时,华夏陶瓷研究院的地方合作单位,已经由南庄镇先提升到南海市,后升级到佛山市。而大学方面也由最初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扩展为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许多国家一流的大学研究院所,从而形成了一个在行业中具有顶级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

    华夏陶瓷研发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公司等单位合作承担了2008年广东省重大专项“陶瓷清洁生产产业共性技术”。节能效果显著,生产环境大为改善,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佛山现有1000条左右的陶瓷辊道窑,按平均装机容量1500kw估算,每年可减少141万吨标准煤消耗;减少废气年排放量约300亿立方米。

    产学研资南国清华

    以大学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院,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实力的提升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每年从广东企业获得的科研经费分别不少于1亿元。对大学研究院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也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事例。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建立的一个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实体。

    全新的合作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机制,通过实现目标创新、机制创新、功能创新、文化创新。清华大学的校风和传统,融入了特区企业文化的特色。

    研究院的净资产由最初的8000万元增长为现在的20多亿元,增加了30多倍,2008年利润达到了1.5亿元,研究院系统的可控资产达到50亿元。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各实验室平均每年产生许多专利,60%以上是发明专利。平台也越来越多的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省部产学研等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深圳市创新奖等政府科技奖。并已建成深圳市最大的企业博士后科技工作站。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孵化高科技企业480多家,毕业120余家,促进170多项成果产业化。企业在孵期间销售额平均增加了7.8倍,利润平均增加了8.1倍,发展速度是社会上同类公司的6倍,近10年在孵企业共创造效益1000多亿元。累计培育5家上市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年以上长期班毕业和在学的学生有近4000人,短期培训班的学生数以万计。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硕果满枝,成功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孵化之路。

    可以这样说,当初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成立,就是后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的预演和热身。今天,省部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深圳科技工作的主旋律。

    2009年元月,广东省政府又与另一路自主创新大军——中国科学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广东科技新高地,一年多来,中科院68个直属科研机构与广东近千家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中科院700多项科技成果在广东转移转化,新增产值240亿元以上,新增利税超过32亿元。

    至此,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集结了全国科技界教育界的精兵强将,“受任于艰难之际,奉命于危机之间。”在应对国际金融风暴的前沿阵地、主战场上,广东义不容辞挺身而战异军突起杀出重围,为全国战略突围打开了胜利的缺口!

    在珠海,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连续10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在中山,产学研合作促使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加速集聚,全市80%以上的科技经费投向产学研结合企业。

    在韶关,建立了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企业创业园。

    在梅州,通过产学研合作,培育、促进了全市的生物医药、高效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肇庆:通过产学研合作已形成了金属加工、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食品饮料、生物制药和林产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

    在湛江:加强驻湛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高校建立大学科技园、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使之成为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依托、技术源头和人才培养基地。

    在阳江:建立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高校为技术依托、市场规则为纽带、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汕头:坚持树立“精细化”科技服务理念,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汕头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多元化、内容特色化、机制科学化的新路子。

    如果把早期民间自发的产学研合作,比喻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麻雀战、游击战;那么,在省部产学研合作的高层统筹下,依托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的几十所研究院,已经成为广东科技创新战场上攻城略地的运动战、攻坚战。这也是广东省从经济大省转向科技大省的关键所在。

    起于草根秀于森林

    今天,珠江三角洲的科技型企业灿若星辰,走进任何一家,都能发现一家企业几乎就是多家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学研创新联盟。目前56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36个科研机构和440家广东企业组建了34个产学研创新联盟,攻克了557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了107个服务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美的,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企业之一。它的前身就是一个街道集资作坊,靠一台挤塑机挤塑料瓶盖子维持生计。这是一个麻雀变成凤凰的神话。当然,不是靠那台半手工的挤塑机。

    从最早引进了博士,到最早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从最早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到最早与国外企业联合成立研发机构;从最早建立行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到最早建立行业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美的画出了一幅最新最美的产学研合作图画。

    在美的,您随处可以看到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教授、专家的身影,在美的的博士后工作站里先后有18名博士进站。

    2007年,由美的集团、华南家电研究院等12家顺德的白色家电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与包括清华大学、电子科大在内的12所部属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产学研战略联盟——白色家电(顺德)产学研战略联盟,并担任了战略联盟理事会的理事长,在战略联盟的成立以及今后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的的生命,源自产学研结合的生命;美的的灵魂,就是产学研结合的灵魂。

    有志则成勇夺冠军

    志成冠军是生产不间断电源(UPS)、逆变电源,稳压电源等系列产品和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以及蓄电池极板的专业公司。这家名号颇为响亮的公司最初是从来料加工起步的。

    2001年春节过后,通过东莞市科技局牵线搭桥,他们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攀亲,得知他们苦苦研发的一项电源技术,华中科技大学早在1993年就研发出来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企业进行成果转化而置于闺阁。真是相见恨晚,当天上午就与华中科技大学达成了开展紧密型产学研合作的协议,共同组建电源研究院,从此迈上了坚持产学研合作、打造创新型企业的康庄大道。2005年,省部产学研合作启动,志成冠军理所当然地领跑在先。

    从2007年起,志成冠军加快了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产学研合作的进程,并组建了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志成冠军电源产业化基地。2008年,志成冠军四喜临门:荣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申报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成功;大容量不间断电源在北京奥运会新闻中心、比赛场馆等配套工程中广泛中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司作为全国电力电子学标准化委员会不间断电源分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承担单位,实现从“制造”向“创造”再向“标准”的跨越。在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上,志成冠军一路迅跑,勇夺冠军!

    谋划缜密大气布局

    在广东省大中型企业50强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广钢集团是广东省重点扶持发展的企业集团,是广州市首批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5大工业板块(集团)之一。作为大中型企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然而广钢集团在产学研合作的舞台上,也表现的有声有色。

    广钢集团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针对性强和适应性好,都是围绕企业现有的关键难题和技术进行研究,因此见效快、效果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并成功开发的装箱板,摆脱了我国集装箱板生产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状况,为企业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广钢集团已跃居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板生产企业,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我国特别是广东省集装箱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也为高校的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舞台。

    广钢集团近年来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有36项;申请了10多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几年来共有8项产学研成果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五年来,先后有62所高校、40个科研院所在广东共建了176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在电子信息、数控装备、白色家电等领域,56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36个科研机构和440家广东企业组建了34个产学研创新联盟,攻克了557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了107个服务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省部产学研合作已经形成了企业为点、行业为线、区域为面的创新格局,谋划缜密、布局大气、眼光高远、成竹在胸,省部产学研合作将在岭南下出一盘科技创新的绝妙好棋。

    此棋,赢在岭南一地,功在国家全局!

    走出课堂天高地广

    来自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周华民教授,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深圳群达行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全部人员不到1000人的企业,可是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来,每年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竟达4000多人次,从总经理开始平均每个员工每年要接受培训或继续教育达4次以上。周华民在学校是博士生导师,在群达行带起了40多名在职的工科硕士研究生班。有了产学研合作就有了个人学习成长的发展环境,对于企业员工来说,这个环境千金难买!

    周华民教授对记者说,来自大学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在企业不仅是一个专家,也不仅是研发几个科技项目,更重要的是要架设一道企业与大学全方位合作的桥梁,把握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周华民教授自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使群达行公司的产学研结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坚持持续创新,新产品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寒冬中,群达行公司业务订单、销售额逆势而上再创新高。

    广东省部产学研办在2007年率先启动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层次,2009年全面推进“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

    以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为指引,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技部共同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通知》,发布了《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了《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和《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考核验收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规范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方方面面。

    五湖四海将星云集

    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自主创新的战场上,科技专家就是冲锋陷阵之将!在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大纛之下,来自五湖四海几百所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云集岭南。一时间,广东省自主创新的战场上将星璀璨捷报频传!

    在东莞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们会经常看到一辆挂着四川牌照的汽车,一位科技特派员在大家尊敬的目光中忙来忙去。他就是来自四川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邱会中。这里的人们似乎忘记了他“客人”的身份,早已把邱会中当成了企业的自家人。

    东莞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2008年初刚成立的企业,主要瞄准“北斗卫星终端”自有品牌产品。公司成立不久,电子科技大学的邱会中副教授及其团队作为省部产学研合作第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便入驻公司。自主研制了首次定位加速模块,比国际领先产品首次定位时间缩短5—10秒。

    湖南大学的副教授杨科华作为科技特派员派驻中山市“读书郎”电子有限公司后,读书郎电子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8年产品销售额由2007年的1亿元增长到2亿元,2009年突破4亿元,引导企业研发投入由2006年的75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2000万元。

    北京理工大学的邓宏彬教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入驻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后,成功研发出新一代产品,提升了自主品牌专用汽车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金融风暴中冲击最严峻的几个月,就获得了4000多万美元的海外订单。

    电子科技大学何为教授派驻珠海元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推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元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元盛建设分实验室,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美元的外汇。

    武汉大学的洪昕林副教授派驻中山大桥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后,通过联合攻关,打破了环保型高固体分涂料主要原材料及其助剂合成技术一直被国外大公司所垄断的局面,成功替代进口,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冲击下,销量稳定增长,带来产值过亿元。

    电子科技大学桑楠教授派驻深圳同洲电子有限公司后,联合了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行业内享有盛誉的高校与同洲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研制出的有线数字电视接收终端成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帮助同洲打入国际市场,在今年金融危机的严峻冲击下,同洲数字机顶盒的销量仍增长近50%,达到900万台。

    省部产学研办在2007年率先启动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层次,2009年全面推进“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

    目前,来自230所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451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带领10000多名应届毕业生,已经入驻2400家广东企业,辐射带动10000家以上广东企业走上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之路。

    还有更多更多的科技特派员,源源不断地聚集广东,在科研生产的第一线,演绎着更多更多“把论文写在大地”的精彩故事……

    在教育科技资源并不丰富的广东省,首当其冲地面对大洋彼岸汹涌而来的金融风暴,依靠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大手笔、大方略、大整合、大阵仗,举全国几百所大学和科研院所之力,为中华民族抗击金融风暴,在南中国海的岸边筑就了一道钢铁长城。广东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成功突围之际,2009年8月,推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双提升战略;2010年5月广东省政府制定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广东试点方案》40条,省部产学研合作都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同样也写进了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史册!

    2010年7月,广东省政府又将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签订了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协议,从而形成了三部两院一省的产学研合作大格局。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全球性的大变局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在太平洋东岸的中国,崛起了一块创新型广东的新高地!

    省部产学研合作——

    似东风浩荡,吹生着创新田野上的一个春天;

    如号角齐鸣,集结着创新战场上的无敌军团;

    燃激情似火,谱写着创新史册上的美丽诗篇;

    听未来呼唤,激励着创新征途上的勇往直前。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