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10-12-12 作者:刘紫凌等 信息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2010-12-10 提供者:吴 璐
近年来,地处宜昌的三峡大学充分发挥在水利电力领域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着力推动水电开发、生物医药、旅游规划与开发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为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三大机制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2000年,三峡大学由原来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所在的三峡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大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方圆不到100公里内,就有包括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以及清江梯级开发的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水电工程在内的已建、在建或筹建的各类水电站约400座。
三峡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富介绍说,合校10年来,该校坚持“依托三峡、突出水电”的发展战略,在服务三峡工程、湖北清江流域水电开发和国内外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形成了以水利电力学科为主导,水利与能源工程、灾害与环境、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装备制造与信息产业、地域文化与艺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六大学科群,并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资源共享平台、与企业建构产学研一体化互动、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三大合作机制,使学校重大科研成果得到合理转化运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2008年8月,三峡大学与宜昌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涵盖了共建科技园、科技成果与专利优先向宜昌市推介转移等在内的10余项合作举措,并从当年开始每年提供不少于30项的新技术、新项目供宜昌市企业选择。
此后,三峡大学又把科技服务工作辐射到了周边地区以及县、市、区一级,相继与神农架林区政府、秭归县人民政府、当阳市人民政府、西陵区和点军区人民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纵到底,横到边”的深度融合,使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以及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得到充分利用。
2009年8月26日,“宜昌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在三峡大学正式开始运行。该服务平台将宜昌区域内1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资质检测中心等科技资源整合起来,用户只需通过网络向该平台进行预约,就能以极其低廉的费用使用任意一台大型仪器设备。该平台首批入网仪器设备达到126台(套),涉及医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农产品检测等多个领域,与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网实现链接,逐步面向全国提供开放服务。
——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建构起产学研一体化的互动机制
三峡大学十分重视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教师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化,仅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天然产物开发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年来申报专利技术24项,转让科技成果8项。
学校在宜化集团、兴发集团、安琪酵母、长机科技、黑旋风锯业等企业建立了20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几乎包括了在湖北有相当影响的宜昌全部高新技术企业。还与湖北恒达石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特种材料与矿产资源宜昌市重点实验室”,与宜昌燕狮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研发机构,每年校企合作经费达2000多万元,同企业间的互惠合作走上了良性、深入和长效的战略合作发展轨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
近年来,三峡大学积极推行企业业务骨干进课堂、高校教师进企业的“双进”工作,实现学校、企业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无缝对接。高校教师到企业去挂职,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市场动向和企业需求,更便捷、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
三峡大学在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国智恒电力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10多家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为宜昌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培训各类人才近万人次,较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学科优势助力地方特色产业
据了解,水利水电是三峡大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学校根据国家和湖北重点建设的需要,主动调整学科及科研方向,积极参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清江流域梯级开发等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
近五年,三峡大学有6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尤其是在三峡库区和鄂西地区地质灾害整治中,三峡大学地质灾害研究院积极组织力量参加地质灾害的研究与治理,在应用卫星及雷达遥感数据预报流域性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的治理和滑坡预报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
去年投入运行的“宜昌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区域人才、技术、信息、大型仪器设备的互联共享,既提高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也为政府配置仪器设备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目前包括稻花香活力型酒、凝清茶、紫皮大蒜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以及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正在快捷、有效地服务于宜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原宜昌长江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曾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数年前,在册员工为900多人的这家公司工业产值不到600万元,财务上已经资不抵债,被宜昌市政府列入“破产后备企业”。这时,三峡大学向该公司派出了由6名教师和3名研究生组成的企业战略研究团队,与企业生产经营全面接轨,全方位为其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短短数年间,该公司从即将破产的边缘起死回生,一跃为机床工具行业的龙头企业,成为我国唯一一家全系列、最大型插齿机制造商,其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并大量出口到美国、德国、韩国等机床工业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学校还组建了高科技产业集团和高科技园区,专门从事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今年,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海棠茶,成功转让给湖北宜昌稻花香集团,并已制成产品推向市场。该实验室还与湖北长阳新绿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三峡紫皮大蒜,在长阳高山种植10000亩,年收益过千万元。
校企合作不仅使企业尝到了甜头,也让学校的科研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9月19日,稻花香“活力型”酒重大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由稻花香集团和三峡大学历经六年时间联合研制成功的“活力型”酒正式上市。经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稻花香”活力型”酒属国内首创,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稻花香活力型酒生产工艺及保健作用的研究”被评为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正是由于在生产实践中摔打磨练,学校科研水平和实力不断增强,承接的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数大幅上升。2006年,学校首次获得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8项;2009、2010年学校再次获得国家级项目60多项,累计项目经费近5亿元。同时,学校还获得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在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尚属首次。
“科研成果只有结合三峡地区的实际,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益。”三峡大学校长李建林教授表示,学校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定期组织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调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找课题,搞科研,同时积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李建林认为,高校只有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新途径,才能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互动双赢,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省属高校纵深发展面临制约
通过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三峡大学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和科研的需求也逐渐朝着专业化、创新化发展。但作为省属高校的三峡大学,受到财政投入、地域等方面限制,纵深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
一是高教经费投入不足,省属高校的稳定始终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湖北生均经费偏低,投入不足,不仅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速度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由于投入的不到位,形成了一些不稳定的隐患。在岗教职工的收入不高、增长较慢,留不住高层次人才。
二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市场需求还有一些差距。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高校科技成果的适用性与市场的契合度不强,再加上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旺盛,至使高校研发的科研成果有的找不到用户,让成果在家睡大觉。
三是学校呼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关注力度。地方高校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实现普及化的主要力量,更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然而地方高校、特别是办在市州的地方高校底子薄、条件差,引进人才以及对外交流成本大,加上信息不灵,其办学十分困难。建议各级部门不仅在资金上要给予支持,还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此外,三峡大学有关负责人建议,各级政府应帮助高校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为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