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产学研合作"大禹模式"调查
发布时间:2011-08-14 作者:黄艳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11-08-09 提供者:魏瑞军
十年前还是一家4.5万元起家的小民营企业,今天发展成为国内电机软起动行业龙头企业。其自主研发的8个新产品累计销售额达到4亿元,共获得40项研发新成果,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的"大跃进"。这家企业就是湖北孝感市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从小做大、从大做强的秘密是什么?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家民营企业的最大亮点是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联盟",实行"三个对接"搭建"四个平台"强化"两个倾斜",这些做法作为成功经验在湖北科技型民营企业中推广,被认为探索出了中小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转型的"大禹模式"。
三对接: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怡华总结公司的发展经验认为,大禹公司在实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加大与科研院所及高层次人才合作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
--成果与项目对接,开展实质性合作。大禹公司成立于2002年。最初几年的发展面临产品、企业升级困难,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大禹公司瞄准武汉地区科技成果多的优势,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逐步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从高校取回来的"经",如智能化水电阻软起动器、电磁调压软起动器、高压固态软起动器等前沿成果,最后成了企业增效转型的核心力量。
要使科技成果与企业项目有效对接,校企双方如何实现利润共享是首要问题。大禹公司采取协商方式制定出双方都满意的最优合作方案,并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来确保合作项目研发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校企双方实现"互利共赢"。
--产品与市场对接,推进深度合作。产品只有不断适应市场,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大禹公司瞄准客户需要和行业最前沿,加强高新产品研发,不断巩固市场优势。一是瞄准需求研发产品,巩固传统市场。在武汉大学支持下,对水电阻智能化产品的智能性设计与制造、调速控制、PLC控制、人机界面闭环智能控制等方面实施突破性改进。
二是瞄准行业前沿开发新产品,占领行业制高点。其一,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研发"高压交流电动机电磁调压软起动装置"项目。该产品技术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其二,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发了高压大功率电动机固态软起动补偿装置。该产品打破国际军事技术封锁,一面世就获得广州某舰船基地的关注并迅速引进8台,目前已推向更广阔市场。
三是瞄准特种行业,抢占新兴市场。国内煤炭行业频繁发生瓦斯爆炸,其隐患在于用电产品产生电火花。为此,大禹公司迅速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矿用型高压水电阻起动器"、"隔爆高压固态软起动器"等项目并获国家矿用合格证,在阳朔煤矿、大同煤矿推广应用,降低了事故发生频率。
--引进与培养对接,实现长效合作。大禹公司董事长王怡华说,仅靠单纯引进技术、成果还不能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企业自身拥有大批高技术人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会显著增强。为此,公司与高等院校实现由点到面的全方位长效合作:
第一,围绕一个项目,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开发项目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在与武汉大学进行水电阻软起动产品智能化升级时,公司设计工程师、售后工程师、车间技术工人等数十名员工轮流参与研发和试验,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科研素质,在后来的研发、改进、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效益。
第二,聘请"星期天工程师",聚集一批专家。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大禹公司借脑引智,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为原则,积极开展聘用"星期天工程师"活动,高薪聘请专家、教授定期来公司技术攻关和指导,以提高公司技术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他们在与多所高校科技合作中,聘任星期天工程师105人次,为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第三,打造一个创新团队,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大禹公司与有关高校联合组建了一个创新团队,主抓电气控制关键技术的公关,并以此为平台引进了一大批行业特殊人才。
四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载体
大禹公司从华中科技大学引进的负责研发的副总经理宁国云是电机领域的专家,他对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有着深刻体会。他说:"高校、研究所、企业、市场,能否真正让科研成果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关键是把产学研做实在了,而不是只盯着科研成果的名头到处捞名捞利。大禹的做法就是建立实实在在的合作载体和平台,这是吸引我走出书斋、走进工厂搞研发的最大亮点。"
--扩大科技交流平台。近几年来,大禹公司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了"武汉大学·大禹电气工程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大禹电气产学研合作基地"、"武汉理工大学·大禹电气软起动设备研发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经湖北省质检局批准,大禹还与孝感市质监局共建了全国唯一一家具有第三方公证地位的"湖北省电动机软起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另外,大禹建立了湖北省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北省唯一的湖北省电动机软起动工程技术中心和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
这些平台网络了樊明武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并成立大禹软起动技术委员会,创刊《软起动技术》,实现了技术咨询、产品研发、资源共享的统一,促进大禹公司由购买技术到研发技术、由引进专家到为我所用转变。湖北省科技厅高新处副处长刘立成表示,企业建好科技交流平台比较注重实效,缩短了从学校的智力到企业的生产力之间的现实距离。
--争取项目支撑平台。近年来,公司积极争取国家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如申报国家重点创新基金项目、湖北省重大新产品项目、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共获取资助资金近千万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两千余万元,形成1:2的放大效应。
--建立联合攻关平台。公司重视研发试验、检测等基础工作。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建立研发场地1000多平米,购置试验用风机、电机等上百台套设备仪器和研发产品实地检验检测。今年,大禹公司在武汉光谷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2000多平米的研发中心,网络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0余名,开展新产品研发。
--完善专家工作平台。"湖北省院士专家大禹工作站"建立后,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起一座五层30套、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专家公寓楼,为到公司工作的院士、专家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形成重科技、重人才的市场口碑,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据介绍,通过这一平台,樊明武院士主持研发的非动力核项目-辐照电子加速器即将投放市场。
两倾斜:激发内部自主创新动力
如何将科研的外力转变为企业自身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更高层次思考的问题。大禹公司的决策层在整个过程,用奖励机制构建公司的自主创新的价值追求。
王怡华说,奖励什么就是告诉员工该追求什么,董事会拿出重金刺激企业内部的创新意识,给予优秀人才优厚待遇,这些就是企业不断展现自身文化价值的一种表达,也是小企业突破市场重重限制的唯一法宝,是科技型企业安身立命的根基。
--强化投入倾斜。公司制定了《年度创新资金审批、划拨的规定》、《研发费用辅助账制度》、《重大创新决策规定》、《创新奖惩制度》等制度,并确保每年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2010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2011年公司计划投入研发经费1500万元,为公司科技创新提供基本保障。
--强化人才倾斜。一是优厚待遇留人,为优秀人才提供住所、车补、房补、缴纳住房公积金等。二是加强培训。公司每年定期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作企业宣传和发布技术需求信息,邀请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到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授课,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同时,还选拔一批企业技术骨干和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到高校院所深造,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养高级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