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难题招标”推动产学研“无缝链接”
发布时间:2011-11-20 作者:张建松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1-11-17 提供者:魏瑞军
向企业征集技术难题公开招标,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接标解题——由上海市政协科促会牵头发起的“难题招标”联盟计划,7年来共为企业成功解决115个“疑难杂症”,推动了产学研“无缝链接”。
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研发实力有限,常常陷入技术发展瓶颈而无力自拔。上海六晶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就曾遇到这样的困境:几年前,该企业采用“热加工法”生产钨合金薄板,能耗高、工时长、污染严重,生产基地从中心城区一迁再迁,濒临“淘汰出沪”的生存危机。
在“难题招标”联盟计划的支持下,企业将自己的“技术烦恼”一一罗列,向业内“高手”发出“英雄帖”求招。上海大学朱玉斌教授对钨钼生产新工艺潜心研究了20多年,他接下了这一难题,带领科研团队与企业一起联合攻关,成功开发出无需热轧、碱洗、酸洗的新工艺,不仅使企业摘掉了高能耗高污染的“老帽子”,还贴上了节能环保的“新标签”,企业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在联盟计划公开招标的难题中,有的不仅是国内至今未解的难题,还有一些是“世界性难题”。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电器厂曾经出了这样一道难题:在生产“塑壳式断路器”采用人工标定的过程中,测试电流在数千安培以上时,就会产生强大辐射,影响测试人员身体健康,并难以控制质量。这一技术难题目前国外同行也无解。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承接这一难题后,充分发挥技术理论优势,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经过无数次试验攻关,成功开发智能化的“塑壳式断路器”测试设备,将产品的出厂合格率提高到98%,安全系数扩大5倍。
通过联盟计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人民电器厂也建立了联合导师与多元交流机制,校企双方签订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协议,企业设立“上联”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同时双方经常互派工程技术人员和青年教师交流学习、切磋技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程武山深有感触地说:“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创新之路,成功的产学研合作应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让高校师生走出课堂,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劳动,与工人师傅共同战斗,可带来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而上海市科促会会长王荣华认为:“联盟计划倡导了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产品导向、用户导向的合作路径,推动了产、学、研三方实现功能与资源上的协调与集成,因此能实现1+1+1>3的创新倍增效应。”
上海久隆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中遇到很多难题,多年来,通过联盟计划牵线搭桥,与上海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模式也从最初的“委托式交钥匙工程”发展到建立长期长效的联合研发机制,企业自筹资金建立了一个“中试基地”,与合作各方建立“同一个队伍、同一个机制、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任务”的合作模式。
“通过产学研合作,我们深感企业可以实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科研人员可以将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大家合作共赢,共同推动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久隆电力公司总经理王康说。
目前,打破了行业、行政区划和所有制界限的“难题招标”联盟计划,在上海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企业和应(接)标单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论是难题招标的数量、应(接)标书的数量、对接成功的项目数量、资助项目的数量,还是涵盖区县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联盟计划”的资助项目还被沪上17所高校列为“纵向项目”,上海一些区县科技部门也主动在信息、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