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宜兴环科园让产学研联合“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1-11-02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宜兴环科园让产学研联合“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1-11-02 作者:陈宁 信息来源:江苏经济报 2011-11-02 提供者:魏瑞军

    原来仅是固化处理后被填埋的污泥,现在却可用来制砖、提炼再生资源,技术上的升级造就了新企业。10月11日,随着哈宜明轩泥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在宜兴环保科技园(下简称“环科园”)的签约成立,环科园着力打造的“一品一所一公司”模式,让“政、产、学、研、资、用”六位联合真正“降落”。

    关键:留住人才让产学研生根

    “产学研联合就像一架盘旋在高空的飞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跑道和停机坪,解决降落的问题。”在宜兴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看来,环保产业的核心是人才和技术,以往一些产学研联合仅是名义上的签约,或者签约双方在量化了技术项目后再决定投入配比,缺少一个有效的支撑平台给科研方提供足够动力,难以留住人才、留住技术。

    “一品一所一公司”模式,即一个品牌、一个专项科技研究所、一家专一项目承载公司,这是环科园的成功探索。今年7月,环科园内的哈宜研究院正式启动,并成立了相匹配的有限公司对研究院实施公司化运营。其中,园区出资1个亿,占哈宜49%股份,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团队以技术参股占51%。“把主要股份交给技术团队,就是要体现出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发挥团队的最大动力。”朱旭峰表示,如今哈宜已有9家子公司成功运营,短短两个月在手业务涉及金额已接近1个亿。“我们要在园区、专家、资本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最终的愿望是让科学家成为富翁,让创业团队领军人物成为上市公司老总。”

    在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宜兴环保科技大厦中记者看到,哈宜明轩、哈宜鼎泽、哈宜戴沃思等公司的标牌赫然在立,除了设施完备的办公场所外,一些重点实验室、大型科研器具、实体项目模型也格外显眼。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工作的40多名哈工大学子大多来自外地,其中不少人已经有了在宜兴安家的打算。“在这里不是打工,感觉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毕业的人有工作动力,在读的也把这里当做了我们的第四校区。”一位研究生这样说。

    探索:另辟蹊径转嫁原始竞争

    传统的产学研联合中,提供技术的一方往往话语权很少,而企业更关注的是谋求利益最大化。例如工程竞标,价低者得会带来一些技术和成本的脱节,导致联合的松散和项目落实欠佳。在长期的恶性竞争下,做环保的企业利润开始大幅下滑,质量问题频频出现,这已经成为了不少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障碍。

    为什么不能把企业之间的原始竞争转嫁为高校之间的技术竞争呢?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庞长泷告诉记者,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是一项世界难题,而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高效厌氧与好痒处理的组合工艺,成功克服了这一难题并做到了世界领先。对于需要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企业来说,被哈工大唯一授权该技术的哈宜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据悉,目前分散式污水生态处理及回用、面源污染控制与水体生态修复等高校优势项目已在环科园展开实验,通过技术上的筛选,环科园与哈工大、清华大学、南大等众多高等学府订立了合作,确定了一批技术领先的项目,部分项目在宜兴已经取得成功,并在扬州、黑龙江、山东等众多地区得到应用。

    目标:做环保产业的“苹果”

    “环保产业其实是以技术集成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这是环科园对环保产业的新理解。采访期间,环科园党政办主任助理陈玉宇顺手拿起了桌上的一台“iphone”,分析起了这番话的缘由。“苹果做的其实不仅仅是产品,最主要的还是他的服务,环保产业也是一样,需要的是一个大的服务平台,这也是园区打造产学研联合的重要保证。”

    作为中国的‘环保产业之乡’,宜兴众多企业在得到技术后从事环保装备生产,但严格意义上这些企业均属机械制造业而并非环保产业。而按照环科园的规划,在某项工程中标之后,将由目前先行启动的哈宜来统一分配,工程、技术环节可被拆分到子公司,并根据情况将制造、“非标”零部件授权外包,但最核心技术和验收仍由哈宜完成,完全类似于现代服务业中的技术服务、接包、分包等过程。“就如苹果公司在全球代加工、外包软件,他们其实是在提供一个巨大的平台,让人们感知、接受高科技的服务。”

    目前,园内科技孵化园、大学科技园、人才培训基地、人才公寓等八大载体平台已于10月16日举行了奠基,总设计量超过150万平方米,投资约30亿元,让中国唯一的“环保国字号”园区“瞄准世界一流、打响中国唯一”迈出了第一步。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