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非寻常能量 访深化产学研合作中的南京大学
发布时间:2012-04-28 作者:蒋廷玉 杨频萍 信息来源:新华报业网 2012-04-26 提供者:魏瑞军
协同创新,科技创新中的一个热词。4月中旬,记者随省教育厅采访团走进南京大学,感知协同创新“南大样本”的能量和魅力。“起步早,亮点多。”记者们深刻感受到,南京大学协同创新已覆盖科研攻关、服务地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凸显出不寻常的能量。
强强联合冲刺科研“世界制高点”
【典型实例】
“我们正和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筹备成立量子信息与量子材料联合中心。”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教授陆延青告诉记者。该中心的目标是:成为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级科研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及人才培养基地,使中国成为新一代核心信息技术的重要发源地。
【新闻纵深】
据陆延青解释,对量子世界的调控,是当今信息、能源、材料等交叉学科产生新突破的科技制高点。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都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研究”国家基地。“强强联手,更有利于抢占制高点。”南大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科院院士邢定钰表示。
2008年,南大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4所、55所合作,共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这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成功尝试。”该学院书记闵建洪介绍,双方开展融入式科研协作,已取得国家“03专项”等重要项目,并开始筹建联合实验室。
“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家的界限,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经验。”南大副校长潘毅说。
“真金白银”与“真枪实弹”擦出火花
【典型实例】
“江苏省十大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国家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拥有这些荣誉的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发明创业奖。
【新闻纵深】
南大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必然选择。”副校长潘毅告诉记者,近几年南大已先后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24个政产学研用平台。
“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出‘12345’新思路。”科技处副处长张晓东介绍。“1”是构建一个服务地方的校内组织体系;“2”是实现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两个创新,把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在各市产业园区,以政府出财力和政策、南大出人才和智力的方式,在地方产业链上构建相应的创新载体;“3”是坚持从自由探索型研究向国家目标导向和产业引领型的研究转变、从个体自发型合作向学校有组织的合作转变、从单一项目的联合向产业战略联盟转变;“4”是地方投入“真金白银”,高校拿出“真枪实弹”,注重合作中的四个“真”字;“5”是重点培育定向推广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资源环境五大领域的科技成果。
“12345”,助推南大在产学研合作中不断释放出创新能量。
协同攻关中诞生“鸿篇巨制”
【典型实例】
15卷、700万字的《中国佛教通史》,是“985工程”(二期)重大研究项目,国家“十一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2011年获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奖,以南京大学佛教研究力量为依托、整合全国十几所高校的22位学者,经过5年多集体攻关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