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产学研推动集成创新
发布时间:2013-10-31 作者:王劲松 刘国旺 吴红萱 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网 提供者:熊曼君
中国财经报10月31日讯(记者王劲松刘国旺吴红萱通讯员胡士春)加大对研发机构的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江苏省科技厅设立产学研处专司此职,记者还是第一次听说。他们推动的不是传统的研发机构和产学研活动,而是“升级版”的新型研发机构和更广更深意义的产学研。
近年来,江苏一直把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主要途径,围绕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企业培育,推进高校院所与江苏地方、园区和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战略性科技资源向江苏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向园区和企业集聚,提升全省创新资源的总量和质量,增强园区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之“家”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是由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出资创建的一个产学研载体。
记者穿上严严实实的“太空服”,经过几道门,才进入了该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平台大楼的超净空间。楼内布满了类似太空舱的实验室,不少身着类似“太空服”的科技人员在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同的服装代表着来自不同的单位,他们有的是本所的科研人员,但更多的是通过预约来做实验或测试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人员。
该所所长杨辉向记者介绍,除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开展相关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外,研究所还力图结合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密切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融入经济社会创新价值链。研究所建设了融合器件加工和测试分析为主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中心分为纳米加工平台、测试分析平台、生化实验中心和计算平台,其设备资源、研究场地、人才和技术均实行全方位开放,服务于科研和产品开发。
据介绍,纳米加工和测试分析两个平台自2009年开放以来,每年接待的人次越来越多,基本达到满负荷运转。2012年度累计服务达83957机时,人员培训超过4000余人时。不少企业依托平台开发产品,逐渐实现成果转化、中试放大,最终落户苏州,平台的吸引集聚和产业带动功能凸显。
这种由高校院所与江苏地方、园区和企业合作建设的研发机构属于新型研发机构,是江苏近年来力推的产学研高度融合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这样的载体越来越多地在江苏落户。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沈益锋介绍,自2009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2亿元,着力支持引导全国创新资源向江苏省集聚、全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省内企业与全国高校院所合作。突出支持来江苏省合作共建重大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
省科技厅产学研处处长张少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江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需要,对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提出了现实需求。建立上游与大学、中游与企业、下游与产业紧密合作,发挥高校院所及企业各自都难以发挥的新型研发机构的“集成创新作用”势在必行。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在财政支持下,江苏各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251个,投入经费近190亿元,规划面积440多万平方米,人才团队14000多人,承担在研项目4400项、总经费近58亿元,开展技术服务近20000项次、服务收入超5亿元,领办创办(包括技术入股)企业311家,引进企业420多家,累计申请专利4700多项、授权专利1500多项,为江苏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沈益锋介绍,目前全省建有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0多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面积1900多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2万多家,均居全国首位。全省7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总数已达5000多家,其中国家级20家、居全国省份第一。
把知名高校院所“搬”到江苏
2012年江苏省与中科院合作产值占全国总值1/4强,居全国之首。这个数据集中表明了江苏产学研发展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目前,江苏全省企业已与国内95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建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1个,“校企联盟”超过7000个。
记者在先声药业、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单位采访时均发现,这里的挂牌很多,他们不仅是单一的企业或研发机构,而是集企业、研发机构、研究所于一身,并与高校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沈益锋告诉记者,近年来,江苏省财政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力支持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不断优化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支持方式:重大创新载体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项目,推动科教资源向园区集聚;降低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申报门槛,扩大项目覆盖面,引导、动员更多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开展市场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组织重大战略性产品产学研联合攻关,引导校(所)企协同创新高端化发展。进一步完善计划管理,逐步扩大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规模,充分发挥其对创新资源集聚的引导功能。
在省财政支持下,江苏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支持高校、企业联合建设一批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重点学科和研发机构,加快培育领军人才。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创新平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强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合作;推动百万名高技能人才、万名研究生、千名博士后、百名院士及其团队创新创业。还首次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明确为申报重点范围,并加大资助力度,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160个,占资助项目比重34.3%,资助项目占总项目比例比去年提高11.2%。
对于外省市高校院所中的佼佼者,江苏也想方设法为我所用。省财政在2010—2012年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近亿元,专门支持吸引全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项目携重大科技成果来江苏的企业转化和产业化。
在这些措施的吸引下,省内外高等院校、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技术成果不断进入园区,加快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全面增强了园区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高新园区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
推动实现向产业的“惊险一跃”
“学”“研”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向“产”的惊险一跃。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省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百千万”工程,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注重加强协同创新,积极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智慧百企)、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组成的创新企业集群。目前,全省已有423家企业列入上市后备名单。
记者从江苏省财政厅了解到,江苏省财政早在2004年就设立了规模为2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012年,资金规模达到11亿元,共组织实施135个重点项目。2007年,省财政又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每年安排5000万元,2012年起增至6000万元,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2012年通过限额申报方式安排230个项目。
截至2012年,省财政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累计投入78亿元,立项支持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74个,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1200多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项目投产后,已累计开发近4000多个重大目标产品,实现年新增产值约2000亿元,年新增利税300多亿元,极大地推动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培育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催生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领头羊”。
为进一步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省财政于2012年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当年安排资金总额10亿元,重点支持重大关键技术项目、重大创新和服务载体、重大产业化项目以及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2013年,这一专项资金规模增加到12亿元,主要用于面向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符合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已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将较快或已进入产业化开发、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省科技厅产学研处处长张少华表示,从横向看,以中游的企业为中心,形成与上游的高校院所和下游的产业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从纵向看,打通从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和生产及产业化之间的各个环节,最终在江苏区域内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产学研大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创新型省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使命。
随着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近年来,江苏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每年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300个。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或填补国内空白,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41.4%,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占本土工业产值48%以上。
张少华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江苏正在加快布局包括综合性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在内的一批创新载体,到2015年,全省产学研合作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初步形成资源配置明显优化、支撑手段更加丰富、协同创新高度活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具有江苏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