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4-02-25 作者: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 田园 信息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提供者:熊曼君
【摘要】“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专业实践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培养机制不完善不规范,考核机制不科学不系统,欠缺“双师型”教师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机制等问题。所以文章认为基于产学研模式下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理论框架应该从“企业市场经济层面”、“高校对人才的教育培养层面”、“科学研究层面”出发。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应用性本科院校 “双师型”教师市场营销专业
问题的提出
国际上的高等教育界倡导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而近些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界也不断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强调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量也已经占到了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的比重。我国教育界学者以及社会大众都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有效方法。[1]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市场营销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是一种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生产经验以及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满足地方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传统本科院校,它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重在“应用”二字,着重构建满足和适应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方向、专业及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及方法等,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我国各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不但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而且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同时也需要武装和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发展的推动力量。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在并旨在构建出一个基于产学研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2]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专业实践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虽然,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机制不完善、不规范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解读和培养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显的层面,以为拥有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的人大有人在,同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并没有得以完善,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没有形成体系和固定的模式,仅仅停留在教师自己零散学习之后以文件等形式给予“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3]这样一来,由于繁重的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教师普遍表现出对于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热情不高,从而难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真正发挥出“双师型”教师引导教学这一优势作用。
2.考核机制不科学、不系统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只有开展没有反馈,也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不能真正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系统。许多已经被认定为“双师型”的高校专业课教师,由于没有监督机制,导致他们被认定后依然和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没有太大区别,无论是理论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乃至实践课程都没能真正体现“双师”的作用,这样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说只丰富了教师,没能受益到学生。
3.欠缺“双师型”教师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机制
虽然,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培养培养出了大量的拥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实践经验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双师型”教师,但是却没能形成一个教师与教学实践环节相联系的纽带及桥梁。[4]应用型本科院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一大堆,但是到底有几个真正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双师”性质?
基于产学研模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理论框架
在翻阅了国内外大量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相关文献后,笔者尝试从三个层面立体地构建了“基于产学研模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
1.“产”的层面: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产”即企业的市场经济,企业寻求技术以及理念方面的新型合作方式,以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从而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下得以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科研院所及高校提供学科研究和人才开发的利用资源。“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中的“产”,是一种与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产”的一种联合和互通,使企业和高校之间真正能够做到技术以及理念的输入以及输出,让“产”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原动力以及落脚点。[5]在“产”的层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双实训基地”、“双导师制”、“双职位制”等形式来规范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载体。“双师型”教师,不单有专业课教师的身份,亦有企业工作人员、校内外双实训基地负责人等头衔,多重身份的建立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实践基础和操作平台,使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真正不仅仅做到教师拥有“双证”而是形成一种教师的双重身份,做到“产、学”的有机结合。
2.“学”的层面: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学”即高校对人才的教学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与此同时也引进社会专业理论以及实践人才来充实高校的人才库。所以,对于人才培养的主力队伍教师队伍来说,应该牢牢把握住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而言,要将课堂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大本营。“创新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训基地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双师型”教师不断充实和丰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平台和载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既要通过企业实践的方式亦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实践课程课时量和课程设置等量化方式来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指标。[6]“双师型”教师在“学”的层面的另一体现是政府和学校的维度上:政府应该从宏观角度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及考核机制,比如用量化的指标来细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在全校教师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待遇标准;而作为应用本科院校自身应该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鼓励“双师型”教师到地方企业实践、建立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机制、“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等,从而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系统。
3.“研”的层面: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过分地强调“实践技能”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专业理论”基础。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和科研永远是高等学校不可放弃的两个方面。一味地侧重“实践技能”势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空洞和浅显,所以必须用科研指导教学来不断充实和完善课堂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最后将教学中所得出的结论回归专业理论,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完整的知识体系。[7]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来说,“双师型”教师积极投入科学研究甚至和相关科研机构、社科院、研究所等科研部门合作,将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让学生们能够在侧重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能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亦可以体现在高校从科研机构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娴熟的科研人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中成立“科研专家工作室”,通过聘请科研人员任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指导员以及客座教授等方式来协助“双实训基地”工作,从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结论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对于我国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而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培养机制不完善不规范,考核机制不科学不系统,欠缺“双师型”教师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机制等问题,所以本文得出了基于产学研模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理论框架,为应用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2]程艺.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研讨会的讲话,2008,12:26.
[3]张世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2):9-11.
[4]张海军.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117-118.
[5]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3):139-142.
[6]王永利.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江苏高教,2011,(2):137-138.
[7]陈新武,李亚林.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模式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