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新模式:实验室研究新机械设备
发布时间:2013-12-20 作者:中国化工仪器网 信息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提供者:熊曼君
摘要:“这个大家伙一天处理400多吨稻,打造‘不落地的大米’,就靠它们了。”12月12日,在镇江新区某粮食储存基地,江苏大学副教授王振斌博士正与富农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云烽一起对收割烘干中心设备进行调试。
王振斌告诉记者,收割烘干中心这套设备,实验室已取得成功,目前处于中试阶段。像王振斌博士这样,将创新设备的中试放在企业一线来进行的,在江苏大学还有很多。“考虑到很多企业引进技术资金有限,所以我们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譬如说在这里,我们出技术,企业出材料,合作成果共享。”江苏大学重大科技项目与成果办公室主任金玉成对记者说。
合作模式一变,让江苏大学很多科研成果,迅速走出了实验室“深闺”,产业化步伐明显提速。
高速列车玻璃技术,一直被法国等国家垄断。江苏大学以程晓农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与江苏铁锚玻璃公司合作,共建了省高速列车安全玻璃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已成功研发出了高速400Km/h以上轨道列车专用安全玻璃,实现了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自主化。
长江流域冬油菜约占全国油菜面积90%左右。然而,30%不到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严重制约了油菜生产发展。江苏大学李耀明教授领衔与相关企业合作,其成果“油菜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与装备”,有效攻克了难题,并一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去年8月,江苏大学牵头我国农业装备研究实力最强的4所大学、代表国家队水平的2所农业装备科研院所及4家农业装备龙头企业,成立了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已经确立了七个重大研究项目。
“高校的产学研,要顶天立地,向上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向下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在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看来,高校的科学研究,更要走出实验室,到企业、农场一线去接地气。基于区位优势,江苏大学把苏南和苏中作为科技服务主战场。自2008年以来,该校共签订横向合同3198项,技术合同总额达13.2亿元,3次荣获了国家科技部颁发的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通过“1863”计划、“百名专家进百企”、“校企融合计划”等,共建立了各类战略联盟150余家。
为地方经济服务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创新发展必须同时动起来的“双轮”,如此才能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江苏大学党委“一班人”深谙其中道理。
几年前,王振斌博士成功申请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完成博士后项目。学校不仅支持,还继续给他发放工资。“这里科研气氛和人文关怀氛围浓厚,我更喜欢这里。”一年半后,完成合作项目的王振斌不顾美方挽留,回到了母校。
据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范明介绍,最近几年,江大每年都会引进100名左右优秀博士充实师资队伍,选派100名左右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修深造和合作研究,新增国家“-”人选、国家“外专-”人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人,多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授权发明专利位列全国高校第16位。在不久前公布的全省高校科技服务江苏地方经济的7个指标中,有6个指标居于全省高校前5位。此外,江大还获得了4项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五捧“挑战杯”、“优胜杯”,培育了多个年利润过百万的大学生创业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