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协同研究院:一种创新机制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4-04-14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协同研究院:一种创新机制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4-04-14 作者:方之熙 信息来源:中华网 提供者:熊曼君

    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成立“协同研究院”的消息,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而且是头条报道,这真是一件意外之喜。央视报道中称,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技术升级为前提,而在技术创新中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至关重要。这条报道的位置,及其强调的意义,使我从中看到了国家在产业战略上的导向:中国产业界正在努力“在协同创新状态下实现自主创新”,或者说“在自主创新前提下进行协同创新”。

    英特尔是一家与生俱来的“创新驱动型公司”,而英特尔协同研究院在国际上也代表了一种“协同创新的范式”。英特尔这种独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一段较为漫长的机制变迁;不是先知先觉,而是在走过很多弯路后的“实践出真知”。

    早在1990年代中期,英特尔开始探索行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方式。我们认为,一些前瞻性技术需要超前研究,而大学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前瞻研发实体,因此我们就在实践中摸索企业与大学合作的恰当机制。在理念上,产学研进行协同创新很容易一拍即合;但在实践中,如何形成协同创新的双赢成果却并非轻而易举,甚至一波三折。

    在探索时期,英特尔公司曾专门设立了与大学合作的专项资金,采取直接出资方式资助大学的科研活动。每年这些资金由各个大学分散的研究机构来申请。当时我们并不想限制教授们的研究方向,希望在一种宽松自由状态下更好地发挥教授们的创造性,所以公司方面对申请的教授们并没有要求承担英特尔的研究任务。显而易见,这种方式并不能产出对英特尔直接可用的研究成果。教授们发表研究论文时感谢了英特尔对其研究的资助,客观上提升了公司在学术界的形象与影响力。此外,这些由于资助而形成的人脉关系,为英特尔在大学里招聘顶级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这种合作方式大概持续了三、五年。

    随后,英特尔研究院聘请了美国自然基金会前任副主席David Tennenhouse来主管英特尔与大学的合作研究项目。David采取与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的方式,在全球顶级大学里请来著名教授担纲研究英特尔指定的课题领域,英特尔在资助项目的同时,也派出公司的全职研发人员协助教授们做研究。从实际效果看,由于研究课题以学校里的教授为主导,英特尔研究人员配合负责教授的研究方向,公司对项目方向的影响力并不明显。在学术界,教授们之间的联系十分松散,在同一方向上关联较弱,各行其道而难以整合。这些联合实验室虽然发表课题论文丰富,但对英特尔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切实帮助却不多。这种模式运营了三、五年,终于难以为继。

    英特尔并未因一时不顺而放弃产学研结合方式,而是积极探索以更新的模式与机制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2003年英特尔研究院主导的、多所大学参与的多核研究项目为英特尔带来丰富成果,作为成功的产学研实践案例被英特尔研究院继续完善,从而形成了“协同研究院”的模式,并在世界各地推广。到现在,已经陆续成立了12个“协同研究院”,英特尔中国协同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成功案例的背景是,当时英特尔的单核CPU在提高主频的道路上已经遇到功耗屏障,伴随芯片速度不断提升,所需功耗越来越大,芯片散热问题十分严重。在CPU的发展上,单核的道路已到尽头,必须转变方向,采取多核方法来提升芯片性能。由于过去的应用程序都是围绕单核编程的,多核的应用程序如何编程成为一时难题。在公司层面明确认同“多核工艺方法”是一个未来方向之后,我们就决定支持数所大学联手先行多核的编程和应用研究。

    首先,我们与产业伙伴联合组成一个八人指导委员会,我本人当时是成员之一。委员会在明确了研究方向后,向相关大学发出研究课题邀请,方式类似于课题招标,相当于定向招标。我们收到了40多份研究课题的开题方案,我们最终选出了5份作为初选方案。然后,我们就到初选的大学里去跟那些教授进行开题答辩,详细了解这些研究方案,确定其可行性。

    这种课题方案征集方式后来成为“英特尔协同研究院模式”的首要原则:即“方向导向”,既不是名牌大学导向,也不是名牌教授导向。先由产业界与学术界共同确立一个共同认同的研究方向,这必须是技术趋势与市场趋势双向结合的未来方向。也许这个方向尚在萌芽状态而不够清晰,但大家都认可,这个方向在市场上大有可能实现并应用。

    尽管“方向导向”原则不是按照学校知名度来确定研究资助对象,但是在明确研究方向后,我们还是要尽量选择具有号召力的知名教授。因为大型的研究课题上,往往一个教授独木难撑。我们需要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知名教授来做研究方面领军人物,其作用类似于国内的跨学科“课题带头人”,由他们出面召集一批本校和外校的同行教授,团结在一起共同研究开发。

    在选定大学方面的“课题带头人”同时,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方面派出的“项目牵头人”,同样至关重要。协同研究院的组织架构中,由英特尔结合各方组建的“指导委员会”,负责把握研究方向及研究资金安排,决定整体研究项目中各研究课题定位及相互关系。在执行层面,由企业人员与大学教授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因此,由企业派出的项目牵头人必须是资深的高级技术人员,资历要相当于总工程师级别的人才,专业技术水平要相当于合作的教授们,否则难于把握项目方向。而且,企业牵头人还能协调英特尔内部的人力和财力。这个角色有点类似影视界的“制片人”,或出版界的“出品人”,其责任是确保研究成果不会偏离企业的应用。

    在协同创新的机制中还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个是足够的研究投入,不仅是研究设施的硬件投入,更在于智力成本的投入;另一个是提前预设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共享与分享的方式。两者归一,尊重知识的价值与保护知识的产权,没有这个根本就没有创新。

    目前我们正是在这种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即“协同研究院”方式下与中国和全球学术界展开合作,其成果将不仅使英特尔受益,对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模式,我们也希望在国内产学研合作上,成为一种可以借鉴的范例。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