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陈建安

发布时间:2020-02-02 12:27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陈建安,男,1974年8月生,管理学博士,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知识员工开发、员工关系管理和团队建设研究

教育及工作背景

1. 199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技术经济专业。

2. 1997年至2000年,在中国五环化学工程公司从事技术经济工作。

3. 2000年至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

4. 2003年至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

5. 2007年至今,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任教。

6. 2010年12月,武汉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职博士后。

研究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契约理论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10CGL009),2011~2013年。

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大学生创业者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协同开发》(09YJC630175),2010~2012年。

3.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知识员工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协同开发: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批准号[2009]003),2009-2010年。

4.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超组织环境下员工关系管理的机理与应用研究(08QNXM05)》(批准号:08QNXM05), 2008-2010年。

5.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自主科研交叉项目:《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机理与方法研究》,2010.7—2012.9月。

6.汉阳区科技局软科学项目:《汉阳区‘十二五’工业结构优化及产业发展重点研究》,2010,6-9月。

主要成果

1.陈建安,李燕萍,陶厚永.知识员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协同开发.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4).

2.陈建安,毛冠凤.转型期工作偏差行为的诱发机理及治理策略.珞珈管理评论,2011(1).

3.陈建安,仇一颗.动态环境下组织内部决策权配置的理论与方法.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4.陈建安,谭莉.企业重组中关系再续风险管理:由通钢事件引发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6).

5. X.M. Li,R.B. Xiao,S.H. Yuan,J.An. Chen,J.X. Zhou. Urban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ecasting by using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A case study ofWuhan city,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0,10(2).

6.陈建安,张建文.以信任修复计划提升员工敬业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1).

7.李燕萍,张海雯,陈建安.外派人员即兴行为的开发及制衡.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2).

8.陈建安,李智伟.价值评估中员工计分卡的实施与引入策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5).

9.陈建安,汤雪莲.指导人计划打造高绩效员工团队.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

10.陈建安,李燕萍,吴绍棠.组织内部决策权配置研究述评与展望.珞珈管理评论,2010(1).

11.任艳芬,陈建安.提高知识员工创新力的工作再设计策略.企业活力,2009(8).

12.陈建安,李燕萍,毛冠凤.产业集群区的人才集聚现象理论诠释. 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3.陈建安,李燕萍,吴绍棠.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

14.陈建安,李燕萍.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才标准演变的理论诠释--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研究(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5.陈建安,李燕萍.管理类和技术类知识员工绩效特征的实证解析.经济管理, 2008(11).

16. Chen jian’an. Research on Strategies and Empowerment Process to Achieve Self-management Team. Management Track within WiCOM,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Servi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EMS 2008).中国大连, 2008,October 15-17.(EI收录:090111834592)

17. CHEN Jian-an, WANG Ke. A Model How to Distribute Decision-making Power in the Horizontal Structure within an Organization.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ICIM2008). Maastricht, the Netherlands , December 10-11, 2008.(ISSHP收录)

18. WANG Ke, CHEN Jian-an. A Study o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and Reliability Management(RRM2008). Beijing, China, November 10th-12th, 2008.(ISSHP收录)

19.陈建安,胡蓓.零时间组织的团队集群结构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7).

20. Chen Jian_an, Hu Bei. Can Operational 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 Acceler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China.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System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China,Nanjing,2007/11/19-21.(EI收录: 083611500167)

21.陈建安,胡蓓.横向集成、业务分权与新产品开发速度的实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5).

22.陈建安,胡蓓.横向整合、业务分权与顾客响应速度的实证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3).

23.陈建安,胡蓓.决策权配置的界定与测量.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2).(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7(5)转载)

24.陈建安,胡蓓.授权管理与知识管理动态整合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10).

25.陈建安,胡蓓.团队授权目标及其实现策略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4).

26. Chen Jian_an, Hu Bei. The Black-box Mode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Motivator and Amotivator. ICMSE’2006(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法国·里尔).(ISTP和EI收录: 082111266987)

27.陈建安,胡蓓.超组织环境下员工关系管理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5(5)转载,并被多家网站转载)

28.胡蓓,陈建安. J-M决策权配置模型修正及其应用.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6)

29.胡蓓,陈建安.知识蓝领的界定及其能力特征.中国科技论坛,2005(1).

30.胡蓓,陈建安.超组织环境下员工关系分类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转载).

31.胡蓓,陈建安.培训机制分类模型.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1).

32.胡蓓,陈建安.脑力劳动者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03(3).

33.胡蓓,陈建安.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管理现代化,2001(2).(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转载)

34.陈建安.项目财务评价中增值税处理的探讨.化工技术经济,2000(2).

35.陈建安.不确定性分析家族的新成员——临界分析.化工技术经济,2000(6).

成果获奖

1.“脑力劳动者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获国家人事部第四届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三等奖(2004,排名2);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资本功能拓展”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8,排名2);

3.“基于知识预迁移的HRM专业人才多元培养研究”获武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排名4)。

联系方式

Email:cja_818@126.com;cja_818@sohu.com

电话:027-68756042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