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综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8-12-26 00:00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第七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高峰论坛综述

40年,中国探索和创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产学研合作实践。

40年,中国政产学研用合作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40年,中国形成了以产学研合作为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正努力向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迈进。40年弹指一挥间,成绩值得庆贺,问题仍待探析,经验需要总结。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大会,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在风光秀美的武汉东湖之畔,在厚重底蕴的珞珈山上,在硕果累累的2018年即将收官之际,12月22日以“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高峰论坛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

本次论坛由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创客与众创空间培育战略研究”课题组主办,珞珈创谷、烽火创新谷、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办。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聚焦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展开了探讨与交流。

1、合照_副本.jpg

参加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

合照.jpg

部分特聘专家与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合影

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是武汉大学2009年4月发起并联合14家政府有关部门、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同成立,得到了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中央部委和地方省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目前我国高校最早的、唯一的一家专门从事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的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绩,已成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软科学研究基地,正努力打造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与促进的思想库、技术库和人才库。

会、校、省三方领导致辞 献礼专著、英文期刊重磅推出

论坛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淑杰主持。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谈广鸣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对与会代表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武汉大学建校125周年,回顾和总结我国产学研合作走过的路,对在新时代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们能够以此次高峰论坛为平台,一起回顾、研讨和展望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为产学研的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谈广鸣副校长讲话_副本.jpg

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谈广鸣致辞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我国产学研合作走过的路,对在新时代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重要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仅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而且在中国大地上吹响了产学研合作的集结号。产学研合作这一新生事物,应运而生,迅速发展,为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3、李健书记讲话_副本.jpg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李健教授讲话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健教授在致辞中就改革开放以来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阶段、发展经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和感悟等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位于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三大改革的交汇点上。站在历史的高度回眸我国产学研合作40年来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融合”三个阶段。他的观点形成大家的共识:产学研合作应以企业为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产学研合作应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产学研合作应重视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产学研合作应重视用户的作用,与用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此次论坛也成为致敬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专著《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回顾与展望》的首发式。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创客与众创空间培育战略研究”课题组、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汇集校内外研究力量,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领域的伟大历程,将产学研合作放入“历史-全球”的大坐标系,从历史维度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政策轨迹和宝贵经验,从全球视角剖析了在全球科技创新的竞跑中中国产学研合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英文期刊封面-无刊号.jpg 专著.jpg

中心最新专著和创办的英文期刊

该书由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李燕萍、陈建安、龚红教授编著,首席专家李健教授作序。梳理中国产学研合作领域政策和实践,包括顶层筹划(如科技创新体系、合作政策和科技创新平台)、微观主体建设(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院所改制、龙头企业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国际融智(如对外科技合作、外资研发机构引进、中国研究机构走出去),回顾总结中国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为科学探究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理论,展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这是继2015年出版中心成员集体成果《中国特色产学研用结合研究》(科学出版社)之后,又一本体现果断、深邃、有洞察力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成果,对中国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理论研究具有良多贡献。

为了更好地推动产学研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还与国际知名出版社英国爱墨瑞德出版集团( EMERALD PUBLISHING LIMTTED)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推出英文学术期刊( Journal of Industry-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产学研动季刊),2019年2月将启刊。

4、王红玲副主席讲话_副本.jpg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讲话

“12月22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日,在这特殊的日子,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研讨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宝贵经验,谋划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湖北省委会主委王红玲在致辞中指出,特别是对于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湖北,尤其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重镇的武汉而言,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高度合作,希望与会专家能通过本次论坛为产学研合作建言献策,努力将湖北省打造新时代科技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标杆。

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回顾、研讨和展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专家演讲.png

专家演讲

随后举行的主题演讲环节由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创客与众创空间培育战略研究”首席专家李燕萍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国权教授分享了面向时空发展的组织学习理论。基于以往研究者对组织认识的回顾,他开创性地将组织比喻成时空系统,提出了领导和管理的时空理论,即领导者和管理者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来同时对组织进行认识和设计、开展相应的分析和决策、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和举措。组织包括学习和创新,即传承和变革,而变化是学习的力量来源。改革开放四十年风起云涌、大浪淘沙,他引入时空观念,贯通古今智慧,融会东西文化,建构文理桥梁,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并结合华为、联想、万科、褚橙、长江集团等案例,分析了组织在不同环境变化类型下的学习方法,阐述了组织的学习能力、智慧半径、学习成效以及面向时空发展的组织学习理论系统。

创新正由量变到质变,跨越创新型地区关键门槛;珠三角企业主动持续创新动能显著增强;创新系统化水平日益提升,孵化育成体系日臻完善。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朱桂龙教授探讨了珠三角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及其思考,回顾了珠三角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经验:求真务实、开放合作、敢为人先、勇于变革,认为企业正向更为复杂的创新模式转型,同时将引发经济、社会、文化多个领域的变革。从全球化创新、全要素提升、全链条变革、全时代引领等维度展开分析,并指出:谁更有效地发挥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的作用,谁就可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取得领先地位;应“重新审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调整政策激励的着力点,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教授以《创新驱动发展与能力建设中产学研合作问题思考》发表演讲。他以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创新型城市规划、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等项目为例,认为“创新能力有可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变,创新发展水平提升则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要提升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国家科研体系和基础能力建设,增强知识生产、传播和运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创造过程,应摒弃“自我为中心的单边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以“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价值观拓展发展空间,从“注重吸纳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向“注重为全球创新者提供服务”转变。

基于制度创业的视角,中国科学院大学柳卸林教授分析了美国对科技经济关系的认识发展和中国科技经济融合的历程。他认为,中国在过去40年探索了大量的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手段,比如技术市场,科学技术资源的高度竞争,校办企业,一院两制等。同时也认为,有些科学不能与经济直接融合,但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调整科学的功能与方向。他指出:激励方式相对简单化、唯论文倾向、行政对大学的过度干预、知识产权保护的落后等背离了市场需求,影响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方能根本带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中国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发展30多年,数量和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角色变迁也由“二房东”到“服务员”再到“避风港”。珞珈创谷创始人、CEO漆勇从实业的角度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宏观层面政策及政策落实之痛,认为不少失败的创业体现在缺钱、缺人、缺心态,希望珞珈创谷通过模式突破解决战略定位问题,从孵化、创新、投资和连接未来的使命打造高校科技企业创孵平台4.0。他介绍了珞珈创新天使基金,还结合六博光电、创驰九方、汉世网等合作案例论证了珞珈创谷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

田野博士围绕“生态型创新高质量发展”介绍了烽火创新谷产学研融合的生态型双创平台。通过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构建ICT创新企业生态,打造全链条、多层次创新孵化综合体,通过专业化聚焦产业、生态型创新集群,进一步与政府、学研融机构深化合作,助推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学研的生态系统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塑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2日下午的专题报告论坛主要涉及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及探索、产学研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塑造等多个发展主题,由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龚红教授主持。

中国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但科技创业活性不足,孕育创业基因的土壤并未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有效形成。事关科技创业存活与可持续成长的生境问题亦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宝建教授以结构主义范式切入,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企业孵化生态系统的嵌套耦合,围绕企业孵化过程,按照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梯次隶属关系,分层解构企业孵化生态系统。以个体间竞合博弈关系,研究企业孵化主体的结点集聚耦合;以种群生态适宜度模型,研究企业孵化种群的产业化链式耦合;以群落多样性优势理论,研究企业孵化群落的价值网络耦合;以系统多重反馈过程,研究企业孵化生态系统的循环耦合。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孙文娟副总经理作了《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及探索》的专题报告。通过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她分享了通过特色领域大平台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情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创新源头,全链条服务体系助推产业培育,中国光谷打造“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光电工研院至今已培育企业超过110家,投后总估值超过40亿元,获得风险投资超过4.5亿元。

广州工商学院在不断与时俱进和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凝练形成了适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五进”育人理念。副院长易露霞教授围绕“践行五进立德树人”,报告了应用型高校探索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通过高标准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水准开展产教融合项目、高要求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高票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校企共建、共用、共管“广工商-京东校园实训中心”和高科技实验室、会计工厂、人才实训基地并开发品牌项目,产教融合推进国家冷链物流等标准体系,依托产业集群构建皮革皮具协同中心等,扎实推进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导学生在全国众多大赛获得总决赛特等奖、一等奖,展现了特色德学教育理念和五进育人平台的魅力。通过“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影响熏陶和“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馆、进实验实训室、进社会”持续锤炼,最终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专业人、健康人、社会人的有机统一。

学术创业是学者(科研人员)创建企业将自身科研成果商业化的过程。我国政府正在不断强化政策供给,鼓励学术创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易高峰教授对采集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借助知识图谱Citespace软件可视化研究结果。发现国际国内学术创业研究热点聚焦“学术型创业者、技术转移、大学衍生企业、知识、绩效、创新创业”等内容,但国际上更关注“企业创建”等具体创业行为,国内则重视“学术资本主义”“创业教育”“创业生态系统”等内容。基于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整合的视角,向关注“学术创业微观问题、揭示创业动态过程”转变,构建大学科研人员学术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建议实施社会网络“拓宽与加深”的双重导向,拓宽学术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结构、增强网络关系嵌入度和信任度,提升网络支持力度,促进学术创业意愿的形成。还以紫金众创小镇为例探讨学术创业平台建设,分析政府扶持、高校主导、企业化运作,建立“立交桥型”的组织体制。

产学研结合是拉近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需求距离,快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但如何破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从技术研发的源头看,存在科研选题与经济发展关系不紧密,大量科技成果不是市场所需;从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末端来看,不少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力不足。从武汉产学研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效用的实证分析来看,影响最大的前三因素分别是科研机构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校科研仪器设备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究认为近年来武汉产学研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2016年跨入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建议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企业承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加大对高校、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促进开放共享,提升专利和成果产出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王海军教授分析了基于模块化视角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当下全国化市场经营带来产品数据高度膨胀,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与产品复杂度与日俱增,企业面临来自全流程的创新障碍,高校和科研院校在一定程度存在创新和转化障碍。在国内外都在寻找如何有效协调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背景下,研究从模块化调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模块组合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产品配置自由度和提升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等展开,探讨基于模型形成分工明确的模块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组织。亦分析了模块化产品架构、技术架构,模块接口驱动的知识转移协调机制,模块化驱动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演化。

新时代:产学研合作将推动高质量发展

“有山美如斯,有水秀如斯,更兼有人风流如斯,珞珈无仙亦名耳!”论坛探讨了如何推进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考、核心理念、路径对策,进行了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交锋和理论说服力的交流。与会代表认为,政产学研用各方凝聚一堂同台论道,协同推进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的方式,颇具创新性地丰富了交流研讨的形式,拓展了产学研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真知灼见进一步拓展了理解视野,加深了理论认识,提升了思想境界。

在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的悉心指导下,武大博士生负责2018年教育部“蓝火计划”惠州团(产学研合作)项目,在21所双一流高校37位博士生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授予的优秀组织单位。本次论坛也汇报交流了项目阶段工作情况,将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助推跟踪服务期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融合。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随着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创新驱动的中国将继续发挥顶层设计引导力和推动力,把握时代和技术发展机遇,提升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影响力。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呼唤我们弘扬创新精神、汇聚创新力量、推动创新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在更加广袤的历史时空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更佳成效。

5、闭幕式照片.jpg

中心主任李燕萍教授作论坛总结

下午5点,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中心主任李燕萍教授在闭幕式总结时表示,此次高峰论坛聚集了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不仅充分体现了论坛产学研结合的主题,也推动了现场跨领域的思想碰撞。专家学者的主题演讲和专题报告,既有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历程的回顾,也有对产学研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许多极具思想性的启示和建议,真正将论坛谈到了高处、落到了实处。通过此次会议,希望大家共同关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论坛”和Journal of Industry –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产学研动态季刊),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共同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撰文:黄鹏 摄影:刘宇珊 审核:李燕萍)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