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迈进

发布时间:2021-07-06 15:46   作者:温兴琦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大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技术的重要源泉和人类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历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不仅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有其特定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的学术生态、有效的学术治理、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健康的学术生态,不仅能为大学创新体系提供充裕的学术创新要素和充足的营养成分,更有助于充分激发和释放各要素的创新创造活力,确保大学创新体系的良性运转和持续创新。有效的学术治理,有助于回应大学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对参与大学决策过程的诉求,平衡和协调大学决策权力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配置,推动学术治理善治愿景的实现,为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产出一流原创性科研成果,是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的核心目标和本质要求。培养一流的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只有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的高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领域的综合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需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中汇聚和合理配置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建立和完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显著提升并充分释放各创新要素的创新能力和活力。

第一,要构建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要求的学科体系。学科是知识生产与知识创造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是创新能力塑造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需要构建与其相匹配的学科体系。在当前我国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学科门类,持续调整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另一方面,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强化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快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显著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及关键领域科研能力和紧缺人才培养能力。

第二,要完善适应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学术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制机制,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科学构建立德树人的实践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切实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构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新型关系,创建多元化的新型参与合作路径,通过创建多类型、灵活性的基层教学组织、科研组织和服务组织,以强有力的基层治理结构激发基层组织的创新活力。推行智能化大学学术治理,优化治理效能,促进大学治理文化创新,塑造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的精神引领。深化大学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建设的前进方向。

第三,要建立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相比,大学在创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但在技术深化、中试及商业化等创新后续环节方面并不擅长。因此,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应突出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使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急需、最先进的创新成果。加快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分配比例,激励和促进科研人员持续不断地产出创新成果并进行转化。重视和促进大学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紧密合作,搭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深入落实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提升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大学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在岗兼职、离岗创业和返岗任职制度。此外,应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主动搭建中外大学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大学不仅是社会文化潮流的引领者,也是人类社会知识和科技成果的重要策源地。世界一流大学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建设,以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引领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前行,既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文系武汉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whu.edu.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